经验论与唯理论

2022-12-05 11:06: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欢迎阅读!
唯理论,经验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 经验 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 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理论的优点: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抱有与笛卡尔类似的观点。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也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认为经验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偶然的、模糊的,只有理性才能提供必然的、可靠的知识。但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即自然,这是唯一的实体,所以他的唯理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人的认识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感性与理性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而理性之所以可靠,正是由于它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理论即理性主义还有一种广义的理解,泛指相信科学、信仰理论、思想的倾向,它与“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立。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

理论的缺点:唯理论者片面强调理性,认为可以不依赖感觉经验而仅靠理性直观和推论去得到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确实可靠的知识。他们虽然也给予感性认识一定地位,但是总认为感觉经验是模糊不清的、不确切的,并且会导致错误,不可能达到普遍必然性和确实性。经验论者一般偏重感觉经验而轻视理性思维。他们认为,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有些经验论者持极端唯名论(见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有些经验论者并不否认理性的作用,甚至提出感性必须与理性相结合,认为理性可以从经验概括出关于规律和关于因果必然性的认识,但是,他们或者觉得这种认识的可靠程度比感性认识低,或者认为理性认识毕竟只是感觉的量的结合,归根结柢他们否认理性与感性的质的差别;有些经验论者承认理性在某些知识领域,如在逻辑和数学中有作用,可以得到普遍必然的、确实可靠的知识,但是,又认为这种知识仅仅涉及观念间的关系或语词的意义,是先天的知识,与经验事实无关,对事实的认识只有靠感觉经验,理性是无能为力的。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他认为唯理论者所说的天赋观念有任意性,每个唯理论者都有自己心中的天赋观念,他们没有一个关于天赋观念的统一标准,没有交代猥琐男有些观念上天赋的,而有些不是;他们把知识的基础归结于天赋观念,却没有进一步考察天赋观念的基础何在,他们关于天赋观念的假定是独断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地从彻底的两个极端而走向肯定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各自的合理性,但却一直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在总结近代哲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原理。他的名言是: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虽然康德强调感性直观与知性思维的“联合”,但在康德那里,“思维、知性仍保持其为一个特殊的东西,感性也仍然是一个特殊的东西,两者只是在外在的、表面的方式下联合着,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块缠在腿上那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4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1页)黑格尔则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感性与思维的辩证统一问题。他要求凭借理性思维的能动性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然而,真正达到对感性与理性相互关系的辩证理解,并真正超越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片面性,则需要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看待人的认识问题。这种实践论的认识论是马克思在认识论中的革命性变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as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