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样本

2022-10-13 18:5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献综述样本》,欢迎阅读!
样本,综述,文献


湖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严侃曼

专业

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

张晓光

自从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从<说文解字·女部>八个汉字看中国古代婚俗》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许慎著、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注》,王贵元的《汉字与历史文化,刘志基的《汉字文化综论》,李梵的《汉字简史》,贺友龄的《汉字与文化,左民安的《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唐汉的《唐汉解字——汉字与两性文化,吴东平的《汉字文化趣释》,林成滔的《字里乾坤》,田望生的《字里乾坤——汉字文化随笔,王继洪的《汉字文化学概论》,骈宇骞的《汉字字源》,刘志成的《文化汉字学》,沈建华、曹锦炎的《甲骨文字形表》,顾鸣塘、顾鉴塘的《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陈鹏的《中国婚姻史稿》,王力的《古代汉语》《同源字典》,叶大兵、乌丙安的《中国风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汉语大词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字典》等。虽然在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我并没有把这些文献资料完全利用起来,但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和写作思路。这些资料为我的论文的最终完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根据论文选题,汉字方面,我首先翻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注》。通过对该书凡例的阅读,我掌握了阅读《说文解字》的方法。遵循着这个方法,我仔细阅读了《说文解字》的女部汉字,选取了与我的论文选题相关的八个汉字:姓、婚、娶、妻、嫁、妃、姑、媾。并对这八个汉字从《说文》所记录的字形、解释、注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了解了这些汉字的起始义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古人的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虽然《说文解字》成书的年代还未发现甲骨文,但是,基于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体系,我又参看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的《甲骨文字形表》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王本兴编著的《甲骨文小字典》,找到了所选所选汉字的甲骨文字体,进一步证实了自己初步的分析。

有了对上述汉字意蕴的基本了解,我在中国古代婚姻方面又查阅了一些书籍。首先,我阅读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顾鸣塘、顾鉴塘著的《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了解到了中国古时各个阶段(远古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至唐时代宋元明清时代、清末时代)的婚姻状况和婚姻习俗。然后,我又翻阅了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陈鹏先生的《中国婚姻史稿》。这本著作对中国婚姻的发展阐述得更为详尽,涉及到了远古婚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还有此后各个朝代的婚俗和各种婚姻政策。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阅读,我把握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婚俗的大体脉络,让具体汉字与具体时段的婚姻状况有了大概的对应。

为了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我先是阅读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的李梵编著的《汉字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月出版的王贵元的《汉字与历史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4月出版的贺友龄的《汉字与文化》三部书。其中王贵元先生的《汉字与历史文化第三章《汉字与婚姻家庭》中例举了“安”“定”“妻”“娶”“婚”“嫁”“姑”“舅”“后”“姓”“氏”等汉字,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字形结构和反映的上古婚姻的观念和习俗。李梵先生编著的《汉字简史》第十五章《从汉字看上古的婚姻形式》比较系统地谈到了“姓”“后”“婚”“娶”“嫁”“姑”“舅”“媵”“侄”等汉字所反映的古代群婚制、掠夺婚俗、买卖婚制、氏族互婚和媵制。贺友龄先生的《汉字与文化》第十六章《汉字反映的古代婚姻状况》也对“婚”“姻”“嫁”“家”“娶”“取”等汉字做了分析,阐述了其反映的一些古代婚姻状态。这三部资料中论及的汉字与我所要研究的八个汉字有部分的重合,给我提供了参考。接着,我翻阅了广西教育出版199610月出版的刘志基的《汉字文化综论》刘志基先生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汉字的文化意蕴,其中谈到了汉字“嫁”“姑”“舅”和“侄”“媵”“堂”“房”“室”所蕴含的婚俗文化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刘志基先生在论述这些汉字的文化意蕴时不仅引用了古代文献的记载以作论据,还






以一些当今少数民族的婚娶习俗和语音为例子。这点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把眼光从《诗经》《礼记》《史记》等古代文献的局限中,转移到相关的民俗文化和音韵学资料方面,从而进一步奠定了论文的理论基础。此外,我还阅读了九州出版社20053月出版的左民安的《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该书中对汉字“贞”“好”“妇”“妻”“娶”做了分析。值得我借鉴的是,左民安先生在书中说明了每个字的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体字的演变,通过字形的分析具体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并且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这让我对所要研究的汉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基于从上述文献资料中得到的启发和自己对文字学“六书”的认识,我又翻阅了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王力的《古代汉语》和商务印书1982年出版的王力的《同源字典》,从上面找到了古代汉语确实存在音义相近的汉字互为假借或转注的现象,从而为论文中将要论及的“取”与“娶”“妻”与“帑”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论据。另外,我还根据自己的吴方言,进一步确定了“嫁”与“购”的古音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确定了在这一点上的观点。

此外,我还阅读了有关汉字和婚姻文化方面的许多论文资料,主要有陆越的《女部汉字与婚俗文化,饶尚宽的《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形态》,邢燕萍、毕劲松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两性关系变迁的汉字文化考察》张树的《浅析汉字形体结构中的婚姻与心理文化意蕴》朱保安的<说文·>字所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张玉梅的《<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等。

纵观上述我所搜集到的资料,我发现对于汉字与古代婚姻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对《说文·女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反映出来的文化意蕴上,这是一个比较宽广的范围,可以包括古人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形式等等。对于其中反映的古代婚俗的具体论述还是比较少的。其次,以“从汉字看古代婚姻”这个角度,其所包含的汉字是很多的,例如“家”“安”“室”“定”“后”“媵”“舅”“侄”“贞”等,不仅仅是“女部”字;其所反映的婚姻方面的内涵也是很深厚的,不单单是婚俗这一点。就《说文·女部》中的具体汉字阐述具体的婚姻习俗的研究为数不多。再次,大多数学者对“婚”“娶”“姓”“嫁”这几个汉字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妃”“媾”等汉字的研究还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最后,以往大多数的研究在论及古代婚姻时,往往举《说文》中的注释为例子,还缺乏更加有力的论据证明所举汉字与婚俗文化之间的必然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我的构思是从《说文·女部》中选取与古代婚俗相关的八个汉字:姓、婚、娶、妻、嫁、妃、姑、媾。从它们的古文字字形出发,结合书中的注释,初步阐述字形和字义所反映的婚俗文化;以古代文献资料的相关记载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该汉字包含的婚俗意蕴;以现代仍然盛行的汉族、少数民族的婚娶习俗为例子,推求其所传承的古代婚俗;以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推求古代汉语的读音,论证所举汉字字音之间的关系;遵循古代汉语转注、假借的方法,推求所举汉字字义之间的联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努力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从多个方面论证提出的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Ex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