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挖掘中国传统绘本故事中文化多元文化目标》,欢迎阅读!
![中文化,中国,多元,挖掘,传统](/static/wddqxz/img/rand/big_79.jpg)
挖掘中国传统绘本故事中文化多元文化目标
近年来涌现出的原创绘本,涉及中华文化的不同方面与属类:有对民俗文化、节日时令、饮食风物的关注和表现,有依托或者改编自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绘本,有根据古典文学、经典文化名篇、儿歌民谣而创作的绘本,还有涉及传统戏曲艺术、传统建筑、民间工艺的绘本……另有一些绘本,在文本故事上也许并不是取材或依托于传统,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借鉴传统技法或民间技艺,彰显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此外,随着近几年兴起的“博物馆热”,一批“博物馆绘本”也应运而生。
仅仅在题材和内容视域中,将绘本中的“中国元素”识别出来,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深入到文化的根系和脉络里,去捕捉绘本所涉及的更宏阔、更精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所依托的思想话语体系,从而对文本所传达的深层的象征意涵和精神主旨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而在传统文化教育刚刚复兴起步的当下,这样的“功课”就显得更为必要。像《北冥有鱼》《桃花源的故事》《卖炭翁》等绘本都是依托古典文学文化名篇而创作的,我们除了像解读一般绘本那样,关注其“文字语言”“图像语言”所传达的表层信息如人物、故事、情节外,还需要去探寻蕴含着深层信息的“文脉语言”,即故事中所隐藏的文化脉络。如果缺乏对庄子自然无羁的道家哲学观的了解,如果不懂得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所寄寓的对自由诗意的生命境界的渴望,如果不能对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并体会到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君子情怀与抱负,就很难在
文本意义空间的建构上确立适切的坐标和定位,也难以把握到绘本深层的文化与象征意涵,导致教学中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无法将传统文化内容和意涵真正开掘和传达出来。
绘本解读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文本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经验间的“落差”,以此来确定绘本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帮助学生在传统与当下生活间建立起沟通和联结。对于一些原创绘本中所描写的传统民俗风情和过往田园农耕生活的记忆,当下的孩子是缺乏了解的,教师要对这种生活和文化经验上的“盲区”有先期的认知和预判,并想办法在未来的教学中去努力补充和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目标确立:
立足儿童的生命成长与文化的理解认同
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导生命个体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中国风”绘本的教学,也同样需要思考在当下所面对的全球化境遇中,如何引导儿童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如何加深对本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感知和热爱。然而,简单机械的文化符码与观念的灌输,很难真正在精神生命的深层建立起文化的家园,因此,我们要秉持“儿童本位”的原则,仔细考量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特点与作用途径,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所体现的情感为先、行为在后、认知相随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达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紧密交融,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在文化的领悟中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
2016年12月,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海豚出版社对2015年出版的儿童科普绘本丛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升级,抓住非遗传承的关键即“传什么”和“怎么传”,特别新增了《我们这样学习节气》指导手册,详细介绍如何测日影、观星空、观察记录节气、做自然笔记等,通过看图阅读、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社会体验等方式,实现了从阅读到实践的跨越。这样的绘本,也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从儿童立场出发,突出儿童主体地位,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遵循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到深的原则,将快乐阅读、科学启蒙、感悟农事、手工游戏等融于一身,努力激发儿童的兴趣、热情、参与度与体验感,让“传统”通过阅读、生活、游戏、艺术等形式进入儿童的生命,让绘本教学真正实现儿童与传统的亲近与对话。
有些借鉴剪纸、皮影、木偶等民间工艺美术技巧所创作的绘本,不仅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气息,而且其“对生命最本真自然的崇拜,摒弃浮华献媚的表达,彰显原初、真实、自由的艺术气质”,与儿童天真自然的审美和创作有着天然的契合。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绘本民间艺术风格中所蕴含的赤子之心和童稚拙趣,并有意识地加以聚焦和引导,那么儿童就能在契合自我生命气息与审美趣味的绘本中感受到更多的魅力,进而对相关的民间艺术形式发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吸纳其中的营养,进而融入到自身的体验和创作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