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开展的意义

2022-10-28 16:36:5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兴趣班开展的意义》,欢迎阅读!
兴趣班,意义,开展
为什么开展?

一、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具备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兴趣小组的组建恰恰符合这一社会需求,学生们通过小组活动,能够锻炼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可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兴趣小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长点,以其全新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气息。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而这些培养目标均可以通过各类兴趣小组得以初步的实现。

课程背景下的兴趣小组能够使学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多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操。另外,兴趣小组所创设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及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扩大了交际圈,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学生自我发展特点的需要。

当代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有发展的独特要求,希望成为爱好广泛、学有特长的人;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建立自信、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搭建广阔的舞台。 课外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

“全面发展”只是出人才的基础,只是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对人才培养来说,必须把全面发展的统一性与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即在“每个学生尽自己的可能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特长,做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使学生成为既全面发展又各有所长的人”。

客观上,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既有发展自己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需要,又有发展自己认知、能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素质的需要。他们除了要求学习求知外,还要求友谊、社交,要求独立自由活动和从事创造活动,要求对美的享受和各种文化娱乐,等等。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可能满足他们的种种需要。此处应看到,不同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富于艺术素养,有的长于逻辑思维和数理运算,有的善于阅读欣赏,有的好于科技活动和实验等,这些倾向性,有的因没有表现机会而处于潜在状态或萌芽状态,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和勤学多练,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特别才能。课外活动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成就,通过各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广泛地影响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其作用还会大大加强,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发达,信息量之多、之快、之广,已大大超过课堂教学这个信息传递的形式。课外活动不受课程教材的束缚,它可以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课外书籍等传播信息的工具,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


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获得课外的“即时信息”,它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对于缩短课堂传授的“昔时信息”和科技迅猛发展之间的距离,了解世界新的动向和趋势,跟上时代脉膊,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此外,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调节大脑,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愉快活泼,活跃身心,增进学生的健康。

总之,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充分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科学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学校“三自”教育思想的体现 (一)树立自信,体验快乐

《半月谈》2010年第14期登载了记者郭久辉的《交换生:在美国学校我找到了自信》一文。文章介绍了郑州六中高中生沈家赫和司琪两位同学在美国为期一年的交换生活。文中介绍了两位同学在美国的课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她们说,美国中学生至少有十几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不仅有与国内相似的英语数学历史、生物等课程,还有经济学、营养与健康、营销、烹调、汽车维修、体育运动艺术等五花八门的课程。每个学生可以任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课外还有各种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团,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她们说,在美国学校里,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很难说谁是好学生谁是差生,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说:“我很棒!”

今年五月份一位加拿大朋友来我校讲学时,他介绍了加拿大中学教育他说,加拿大中学生选修课比较多,学生也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可以跳级。你想学什么课程,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从不逼迫学生学某门课程

当然,其他介绍西方教育的文章和前往西方考察教育报告也不少。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这两个西方大国跟东方大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课程设置上的不同,在学习要求上的不同。 一是中国课程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或者没有。即使有些必修课如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劳技等也没有认真开过,或者只是课表上有,上面检查来了有,根本就没有上过。大量的时间都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占领。西方正好相反。

二是中国必修课课外作业家庭作业如山似海。西方正好相反,选修课课外作业丰富。

三是中国学生动笔做的作业特别多,社会实践几乎没有,把上街买小报,发小广告,沿着公路远足走一遭,上网查一查资料,就当做是社会实践了。而西方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复杂,形式更丰富,手段更多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些,兴趣更浓些。他们才是累并快乐着。

四是中国考试多,给老师排名,给学生排名。老师之间较多的是谈论自己班上有多少优秀学生(指考高分的学生)。美国考试也多,而且也三天一小考,几天一大考。但他们从不排名,他们没有好学生,差学生之分。因为他们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能找到自己成功的地方。 两种教育的结果是中国少年才俊,有许多青少年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大奖。而西方少年却大器晚成,有不少拿诺贝尔奖,成为世界顶尖级人才。一种看似基础不扎实、不严谨的教育模式,一种看似重视旁门左道的教育,为何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

西方有丰富多彩的教育思想,如进步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人本化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性化,也就是一切教育从人出发,就是在人的知识与精神之间,它们更偏向于后者。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是具体的,也就是教师的眼里始终都有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书本,练习题。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的过程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充满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主张师生平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 因此,我觉得尊重体现教育的本质,没有尊重就没有创造。 (二)自主课堂,自立天地 和课堂教育相比,小学课外活动的实践性较强。从事小学课外活动,往往既要用脑劳动,又要用手劳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4l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