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维导图在大班幼儿绘本阅读中的运用》,欢迎阅读!

思维导图在大班幼儿绘本阅读中的运用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幼儿绘本内涵丰富,幼儿现有的思维能力难以支撑他们掌握关键故事信息,这导致幼儿园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平时幼儿玩区域时,我们发现:幼儿在区域自主游戏中更喜欢去科学区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去美工区进行创意制作,去建构区拼搭游乐场……去阅读区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怎样才能让幼儿喜欢到阅读区绘本阅读呢?归根结底是幼儿的阅读兴趣低。那么,该如何提升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呢? 从孩子们的只字片语中,我发现了几个关键词:没意思、看不懂、不会讲。如何让绘本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呢? 我想到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通过思维导图和绘本阅读的有机结合,引导幼儿挖掘对绘本的不同理解,同时学会分析、整理和反思。
一、借助“气泡图”,获取绘本信息。
“气泡图”的结构很简单,逻辑只有一层,特别适合大班幼儿用它进行多维度思考问题,找出事物的多种特征,锻炼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将气泡图式的阅读记录单投放在阅读区,让幼儿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在幼儿阅读过程中记录运用气泡图构图,可以让绘本的内容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来。例如:主题泡泡是5或是图片迎春花,周围的泡泡代表着与5或迎春花相关的数字或图片,增加幼儿对5或迎春花的理解深度。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用得最多的就是气泡图,气泡图简单好学,每个幼儿都会画圆圈气泡,这可以作为学习思维导图的起点。
二、巧用“桥形图”把书变简单
桥形图的主要作用是类比和类推,桥的上方和下方体现了事物的相关性。按照这种相关性,在桥的下方依次写出类似相关性的事物,以达到类比或类推的作用和效果。绘本由多张单幅页面组成,幼儿在阅读绘本之初只关注单幅页面的内
容,之后则要理解多幅图画之间的关系,挖掘故事中隐藏的线索,这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阅读活动中,教师可先引导幼儿梳理单幅页面的内容及不同页面的关系,进行类比,推出完整的故事结构。有些绘本故事,都更容易选择流程图来表现,刻意的避免这种选择,尽量找到更丰富的图形来重新建构故事。例如:《逃家小兔》的线索就是小兔子不断变成小鱼、石头、小花、小鸟、帆船、空中飞人,而兔妈妈则变成捕鱼人、大山、园丁、风儿、钢丝等。从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成人不难看出其中的逻辑,可孩子们却很难理清,如: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鱼时,兔妈妈要变成捕鱼人? 为什么小兔变成石头时,兔妈妈要变成大山?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桥形图来帮助幼儿理清故事逻辑。
三、利用“流程图”,让绘本故事更清晰。
流程图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幼儿在运用单项流程图式思维导图的时候, 首先在空白处写下故事主题,也就是故事的题目,然后从第一个小方框开始描绘完成这个事情所需要的每一个步骤,接着用箭头标注,将这些
故事线索串联起来。这一过程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歪歪兔去旅行》歪歪兔一家准备出门旅行了,旅行有哪些流程呢?首先,出门前要检查门窗,关水、电和燃气阀门,安全第一哦!然后前往机场办理登机手续。飞机落地后第一天的旅程开始了。之后的每一天,都可以按顺序列出流程图,白天去哪,晚上去哪,上午去哪,中午去哪,下午去哪。利用流程图,对整个旅程进行回顾总结,可以让幼儿的思路更加清晰。
对刚接触思维导图的小朋友,并不就整个绘本提出做完整导图的要求,而是只针对某种类型的导图,以有趣的绘本为载体,引导小朋友体会、熟悉不同绘本的适用效果。例如:用《点点点》做流程图,不需要把每个变化都描述出来。
四、思维导图中展现自身推理能力。
传统的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幼儿的对绘本故事的想象通常不着边际。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想象过程也不受约束,但他们所想象出的各种人物、情节与绘本故事本身联系不大,这难以体现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思维导图,结合已知情节提取有效信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此时,幼儿想象的过程也是推理的过程,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提升。以《爷爷一定有办法》的阅读活动为例,故事中,经过爷爷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布料变得越来越小。许多孩子把握这一变化规律推测出爷爷可能会继续变出更小的事物,如纽扣、手指娃娃等,还能依据故事的结构讲述这一过程。由此可见,幼儿从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提取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理解这一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许多幼儿还能模仿绘本故事中使用的语言,提升自身应用语言的能力,这体现着思维导图对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阅读活动中采用逐页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只能从细节处理解故事,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把握不够全面。思维导图能够理清绘本故事发展的前后顺序,使各个情节的内在逻辑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幼儿借助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把握绘本故事,阅读效率更高。思维导图将图像和文字紧密连接起来,幼儿得以利用思维导图实现思维的外显化。与此同时,幼儿加工思维导图的表象,实现信息的逻辑化与结构化,为自身开展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奠定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3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