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2023-01-24 20:1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教会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欢迎阅读!
古诗词,赏析,教会,初中,如何
如何教会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如何教会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诗歌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受到学生的青睐。但要很好地赏析、品味一首诗,很多初中生由于知识积淀不够丰厚,对诗歌知识了解不多,就有如遇金山,不知从何而入的感觉。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知背景

即了解诗人在什么境况中创作诗歌的。这包括诗人所处的时候及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国运兴衰;诗人当时的处境、心境、理想、抱负。感情,直露一点的感受起来不需要过程,但含蓄一点的则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背景资料,学生是不容易“感悟”起来的,这种情况就直接由老师提醒。了解了背景,才有利于准备、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诗歌都是要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如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首先要了解诗人张继因科举考试,乘船离开长安到苏州,当时是深夜了,面对眼前的景色,凄清萧疏孤寂,难以入眠这一背景。弄清楚了它,我们就可以想象、揣摩诗人当时的内心波澜,感知诗歌的大致意境。

二、重朗读。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如果一首诗是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就能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行动起来,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使我们更快更深地领略到诗歌之美。如《枫桥夜泊》,根据意象组合,可按“二二三”节拍朗读,且“天、眠、船”押“an”韵,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且知从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写“人”;还从语气中感知“愁”贯穿始终。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夜半钟声到客船”读得凄凉而悠长点。注意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学会体会诗中


意境。这些都要从读中去品,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理解。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读透了,才容易理解、感悟其中的感情。

再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把重读音放在“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词上。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悲痛。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可感悟诗歌的和谐韵律,受到美的熏陶。

三、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造意境的载体,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是一个个人物、事、景等,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首动听乐章的“基本构件”。“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只有抓住了意象,弄清其形、色、态、温、味、声才能理解认识这些意象与诗人情绪的联系,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思。赏析《枫桥夜泊》,要抓住以下意象:落月、乌啼、枫树、渔火、寺院、客,再加上诗题中点明的枫桥和不言而喻的江水一共八个独立的景物,一枚枚散落的铜钱似的,“愁”字把它们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正是这一个“愁”字,给这首诗歌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千余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四、会意境。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元素,意境就是意象的集合。意境是各个意象内含的综合折射,像沙漠中不同温度的光线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神奇的海市蜃楼,不同的音符才能组合成一支完整而优美的乐章一样,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欣赏诗歌,一定要从整体上意会,不能片面地理解几个意象的含义,或把几个意象割裂开来,把它变成单调的“光线”或孤独诉“音符”。这样的话,就会破坏诗歌的“整合”效应。意境是诗歌内涵的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ai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