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欢迎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促进事物走向成功的支撑力,是促使人去探索、去创新、去实践的重要推动力。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强烈的自信心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强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从八个方面谈谈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校运会后,班主任及时对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表扬,指出他们为班级的荣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他们有成功感和成就感。
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如校运会后,在表扬部分学生时,不能忘记参加长跑项目的学生,即使他们没拿到名次,也应该给予表扬,更不能过份强调结果(没拿名次),否则会使他们产生反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提高评价在培养学生自信心上的作用。
③评价要因人而异。对自我评价过高、自信心过强的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希望他们马上改正的缺点。比如谈话地点可从办公室改为放学路上,采取聊天的方式等。而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则要多表扬他们的长处,少提甚至不提他们的短处,使他们保持积极的一面,从而增强自信心。
2、在交往和集体活动中培养
一个人在交往和集体活动中的威信越高,其自信心就越强,反之则自卑。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支持学生正常的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与集体活动中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完成任务后再由组长小结。又如,开展歌咏比赛、演
讲赛、手工制作、实验操作赛等活动,既可以使组员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也能使组长明确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在做决定中培养
做事过程中的果断性与坚持性也是自信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要为孩子提供独立做决定的机会,而且要督促他们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如在有关家务处理上,家长要多听取和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在班级管理、班团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如制定班规、确定班队活动内容,先由学生提议,再由教师把关确定。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信心都是很重要的。
4、在解难训练中培养
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的重要标志,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经常在生活上、学习上给学生制造一些困难,让其克服。如教师可出一些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难题让学生做,不过要特别注意难易程度,最好“跳一跳,就摘到”,否则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5、在发展特长中培养
如果在同龄人中你能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而受人赞扬,让人佩服,便会感到自己是强者,从而增强自信心。家长和教师,乃至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写作等,这既符合素质教育之要义,又能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激情。如我校的文化艺术节、器乐比赛、歌唱比赛、摄影展等做得很好,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给了学生体现自身才能和价值的机会。
6、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中培养
知识广博、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比较自信,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敢说敢唱,敢于向困难挑战。教师必须将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如家庭生活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礼貌待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完全依赖父母;在学校,就要培养各种能力:如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L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