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欢迎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怎么写、写什么,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并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 关健词:学生 写作 指导
多年来,本人都在乡村中学从事语文科教学。在一次本校语文组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总结了两个方面的难题: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这是一次有准备的教学研讨会,要求老师们对于写作方面的教学方法自己作好认真的总结分析,写成发言稿,在会议上交流。在这次研讨会上,针对以上存在的两个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3.教师要把握教学方向,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文,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一、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以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1.指导学生学会写前构思,写出简明的写作题纲。
(1)教会学生如何在拿到作文题目后,明确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解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问题。(2)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材料,解决用什么来表现中心思想的问题。(3)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积累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书写。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 1.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不断积累写作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1)引导学生健康阅读、读对方向。青少年大多有从众的心理,一些不良的社会读物流入校园,在学生当中容易形成不良的课外阅读风气,学生迷恋这些课外不良读物,对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毫无益处。所以教师对学生有必要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作文选、正规的报刊杂志,里面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可供我们学习。
(2)引导学生从提高写作水平的角度去进行课外阅读。①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去揭示主题的方法,学习文章的层次结构,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及语言、行动描写的方法,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方法。②初步学会运用我们掌握的写作方面的知识从各个方面去分析、评价、鉴赏别人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2.关注我们的生活,积累我们写作需要的材料
大多数学生感觉到写作难的原因是拿到题目后不知道写什么,换言之,就是没有可写的东西(材料),这是因为学生不会或不善于从生活中拾取材料。初中学生对事物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分辨能力,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多观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并养成记录的习惯,不断积累写作材料。在记录中要善于融入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见解,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分辨能力。
3.适当地让学生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及各方面的能力
在作文评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让他们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也从中得到
教训,让学生在写作中逐步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1)优秀作文展示。在作文评讲课上展示学生优秀的文章,既是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又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对其他一些学生也能起到借鉴作用。
(2)兼顾全面,给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予以关怀及指导,给有进步的学生予以鼓励。一个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乡镇中学尤其突出,中等、较差水平居多,当这些学生在写作上有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有了更加努力写作的动力。
三、教师要把握教学方向,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文,以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1.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事物
地处乡镇中学,学生生活在乡镇,对乡镇生活比较熟悉,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切忌生拉硬扯,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见识局限在乡村生活,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了解我们国内外大事,开阔视野,积累写作材料。
2.教会学生以小见大的写法,拓展学生思维
要由我们身边看似平常的事物,提高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例如: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家乡的变化》,要求学生把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变化的主因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领会了意思,自觉地把家乡的变化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逐渐繁荣富强联系起来,突出了主题思想。有的学生能够把家乡近年来住房、公路的变化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写出了主题深刻的文章。 总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师生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艰辛的劳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7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