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慈善三字经》的价值取向》,欢迎阅读!

《慈善三字经》的价值取向
作者:李孝祺
来源:《慈善》 2011年第2期
文/李孝祺
由方庆云先生撰写的、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作序的 《慈善三字经》已由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为向社会广泛宣传慈善文化、慈善思想、慈善价值观而编写的、以“慈善”冠名的三字经。它涵盖了慈善事业方方面面内容,是广泛宣传慈善文化的一个难得的小册子。
众所周知,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在私塾里就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有识之士普遍把《三字经》看作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中国人的遗产。它的篇幅虽然短小,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而脍炙人口;又由于背诵《三字经》时琅琅上口而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社会生活中,模仿《三字经》形式的读物有不少,其目的是以三字经这种言简意赅,且极易成诵,琅琅上口的特点,旨在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知识进行宣传或加强记忆。但以慈善冠名的《慈善三字经》在全国是一个首创。在当前党与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本身也正方兴未艾的热潮中,方庆云同志以其丰富的阅历,敏锐的眼光与灵感撰写的《慈善三字经》,集宣传性、知识性与引导性于一体;不仅仅是“献给热爱慈善事业的人们”,更是献给更多的对慈善事业还朦朦胧胧,存在观念性障碍的人们。因此,我们可以说,《慈善三字经》是一本广泛宣传慈善事业的好读物。
慈善事业是一项道德事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展示的是社会责任。因此,慈善事业必须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共同推进。秉承这一理念,方庆云同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的方式,传播慈善文化,讴歌慈善事业,指点慈善方向。
中国的慈善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贤达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处庙堂之上,当忧其民”等等忧国忧民情怀。《慈善三字经》用“中国人,讲道德;重仁义,守公德;做慈善,能积德;爱民生,系美德”24个字非常简练地、提纲挈领地总揽全篇。在赞美、讴歌民族传统美德中,言明慈善的价值取向为“献爱心”人人有责。追宗溯源,我国对慈善的信仰、慈善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得到传播。以儒家为例,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与人为善,利人利他,强调社会责任感;要求“修己以安百姓”,希望“博施于民而能济民”。《慈善三字经》遵循古为今用思想,在导语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道德的民族,倡导“重仁义,守公德;做慈善,能积德”让我们从思想上重塑慈善信仰。
慈善事业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许多领域。《慈善三字经》以“见困难,伸手援.遇灾害,帮重建”、“救生命,给医疗:贫困生,助育教;抚鳏寡,到寿老”的描述,来展示慈善所拓展的领域与牵涉到的工作内容。其体现的理念与《礼记》所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有,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一脉相承,点明了现代慈善的责任所在,凸显“救危助急、济困扶贫”慈善的根本宗旨。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必须与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紧紧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救济工作,加强针对性,灵活救济方式,采取“临时、定期与长期救助相结合”方法撒播爱心,从而达到缓解弱势者的困难所在,发挥其积极的补充作用。同时,慈善事业作为一个打
动人们心灵的事业,更要根据弱者的现实困境,从思想上、精神上给予关爱,引导他们从“忧愁”、“孤独”与“迷茫”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重塑信心,自立与自强。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关爱, 《慈善三字经》把这种理念融入进去,“临时救,定期助”、“孤幼老,长期补”,以及“生活济,精神帮”,“树信心,立自强”的表述,凸显作者“爱心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之情,是对慈善救济工作的一个创新。
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积极作用,社会学家、理论界普遍认为,慈善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促进区域间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向相对平衡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有利于发挥与调动民间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慈善三字经>则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昭示其积极作用,“为国家,担分忧;为百姓,排解难”,追求“社会和,治安定;人相处,和谐邻”,并进一步指出,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与社会的文明程度。
慈善事业是一个道德性事业,也是一个志愿性的事业;既非捐献者的当然义务,亦非受助者的法定权利,但应当成为一切有能力帮助他人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是慈善事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与必要条件。“慈善事,靠大家:全社会,齐参加;……献爱心,深欢迎”。慈善与爱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要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慈善三字经》希望并要求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中国的慈善事业:一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捐多少,没限定;勿强求,不摊派”,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力出力,可以“举义演,行义卖,医义诊”,志愿者积极参与,“义务事,多活动”,大家以不同方式共献爱心。二是尊重捐赠者的意愿,“捐款物,自己定”、“有统筹,有定向”;选项目的可以“建医院,盖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等,号召社会上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不拘一格共同参与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还是一个奉献爱心的事业,通过扶贫济困,展示人间的真情,社会的温暖,因而也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事业。慈善机构是用他人捐献的资金,受捐赠人的委托代行善举的。因此,慈善的自身建设与社会公信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善款的管理与使用,队伍的建设与自律,救助的对象与成效,账目的审计与公开等等无不关系到慈善机构的形象与社会信任度。《慈善三字经》一一点到,强调“勤奉献,能吃苦;不求名,不谋图”,亦凸现了慈善的价值取向。
我国民间慈善传统悠久,在天灾人祸年代舒缓民众的困境。但是长期以来,慈善却被贬为“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是一种施舍,……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在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方庆云同志的《慈善三字经》以三字经的形式歌颂慈善功德,普及慈善知识,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慈善,有助于慈善事业的积极推动与发展。
在不少人对慈善还处于茫然无知的情况, 《慈善三字经》的推出,对普及慈善知识,提升公众慈善意识,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无疑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办法,扩大《慈善三字经》的传播,让慈善价值观在全社会扎根。这项工作不但要在成人中推广,更要从娃娃抓起,让白璧无瑕的幼童从琅琅上口的《慈善三字经》中潜移默化,接受慈善的洗礼与熏陶,进而知慈善事,扎慈善根,务慈善事,长大成人后与人民共建一个“让人民生活得更多幸福,更有尊严”(温家宝语)的和谐社会。同时,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逐步深入发展,我们相信, 《慈善三字经》所蕴含的价值观将更加鲜明、丰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m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