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1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教师版)

2023-04-09 22: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1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教师版)》,欢迎阅读!
乡土,统编,精读,提纲,上册


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

《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性作用。“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或品质。“乡土本色”可以理解为“家乡的本质”“家乡的特点”结合首段文字看,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社会。作者在首段提出了全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即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中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乡下人” (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结构特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聚村而居。

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使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而村落内的人又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因时间而熟悉、因熟悉而信任、因规矩而自由的关系;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也是从熟悉中获得的一种个别的经验性的认识。

基于对中国社会乡土性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作者在尾段对乡土社会的发展命运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乡土生活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会逐渐产生弊端,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七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第二段:我们的民族与土地分不开,既在土地上创造过光荣的历史,也受土地的束缚。 第三段:“土”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提纲 1 / 3






第四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土地不能流动,农民也很少流动。 第五段:农民黏着于土地,人口相对固定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第六段:即使因为繁衍,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密切关系。 第七段:不同聚居社区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第八段:中国农民大多聚村而居的特点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第九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第十段:村落之间相对孤立、隔膜,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第十一段:地方性的限制使村中人彼此熟悉。乡土社会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第十二段:受土地束缚的乡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第十三段: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乡民拥有规矩带来的自由。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行为规矩的熟悉。 第十五段:生活在乡土中的人在漫长的时间中彼此熟悉。

第十六段:乡土社会中,人们熟悉彼此及生长环境中的事物,并从中获得个别性的认识。 第十七段: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 三、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提纲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kJ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