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十一事

2023-04-06 03:4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画十一事》,欢迎阅读!
一事,书画


《渑水燕谈录》书画十一事解读



尹大中

(山东理工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要:渑水是临淄古代的一条河流,其流域内学风鼎盛、人才辈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北宋王辟之即重要的一位。史书对王辟之所记甚少,但其所著《渑水燕谈录》却是一部研究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书画的内容有十一则,原作文字简约,叙事简练,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揭示文字背后隐藏的涵义,可以了解北宋书画的一些史实,同时以此为鉴观察当代社会生活,进而认识整部书的重要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辟之;临淄;渑水;渑水燕谈录

《渑水燕谈录》北宋临淄王辟之撰,关于作者生平事迹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字圣涂,生于仁宗天启九年,治平四年中进士,此后做了三十多年的县官、州官,到了绍圣四年从忠州任上告老还乡。他在自序中说:“闲接贤士大夫谈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作为“与田夫樵叟闲燕而谭说”的资料是书虽说“燕谈”,其实蕴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判断,是一部创作动机严肃、目的纯正、品位高雅、有重要史料参考价值的著作。其中关于书画的内容有十一则,与他书相较,可证其所记内容的准确,是研究宋代书画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作者往往以小见大,寓褒贬于字里行间,其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



唐朝刘晏非凡人也,少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学,后来两次居宰相位,王应麟《三字经》赞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刘晏疏通大运河,改善漕运,整顿盐务,控制货币,以常平法平抑物价,“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能够恢复,并再延续了一百多年,这与刘晏的治理不无关系,人们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建中元年刘晏被贬为忠州刺史,当年七月被赐死,时年64岁。在任期间重修禹王庙并立碑,由崔巨撰文段季展书写。北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段季展与刘晏同时,晏领财赋,有大功,其所与,多天下贤士,季展盖其徒也,独以《禹庙碑》见知于周子发,遂为时人所称,其运笔流美,亦足贵尚云。”[1]周子发即上文提到的周越,北宋山东邹平人,景佑三年升教授书法的膳部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续书断》评价:“草书精绝,博学有法度” 2]周越的书法在北宋书坛影响巨大,他把段季展的墨本带到京师,因为周越就是以书法闻名,所以他推荐的也受到众人喜爱。屯田员外郎左瑾担心《重修禹庙碑》时间久了会磨损残缺,于是建亭于碑上,并且另外复制了一块石碑,让这篇文字可以拓印流传。

这段文字表面看来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段季展的运笔流美,刘晏的知人善任,周越的跨代知音,左瑾的惺惺相惜。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给后世读书人以希望。



王著字知微,北宋时期书法家。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善正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3]宋淳化三年,太宗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王著编次摹勒上石,命名为《淳化阁帖》。太宗热爱书法,多次让内侍把自己的书法拿给王著指教,王著每次都认为皇帝的书法不够完美,于是皇帝愈加勤习。宋太宗询问缘由,王著说:“皇帝已经写得很好了,如果现在急着称赞他,担心皇帝不再用心了。”宋太宗后来“笔法绝伦,超越前代”,这与王著不阿谀奉承有直接关系。

以此观今,每有书法笔会或领导题词,当面一片喝彩,背后一片不屑,此即与人无益,亦损自身之品德,此文人弊病可见一斑。



李成,临淄人,《宣和画谱》认为:“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4]这与王辟之的评价是一致的。李成超越了前代的所有山水画大师,以至于“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其实更影响了整个两宋的山水画风,几乎到了系无旁出的程度。元朝绘画的半壁江山也笼罩在李成之下,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5]从中可以看到李成影响的巨大,李成完全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山水画家。

李成作为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山水画家,因为画迹罕见和后世审美的变化,如同王辟之一样处于被遗忘的边缘。恢复他们应有的史学地位,是我辈共同的责任。



翟院深也是临淄人,年轻的时候是本郡的艺人,又跟随李成学画山水,一天郡守会聚宴乐,翟




院深负责击鼓打拍子,忽然停下来仰头观天,顿时乱了击鼓的节奏。众人觉得惊异,太守询问缘由,翟院深说:“刚才演奏音乐其间,忽见孤云飘过,淡淡的停在那里甚是可爱。我心想如果能把它画下来有多好呀,凝神静思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忘记击鼓。”这与贾岛骑驴吟诗冲撞京兆尹轿子的事情类似。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时人议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6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翟院深近于此道矣。



吴生就是后代奉为“画圣”的吴道子,褚河南就是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古殿中吴道子画佛像,旁边的题记,可能是褚遂良的手笔,可谓相得益彰。因为古寺在去往大辽的路边,北宋初年起奉命派往大辽的官员都会按照惯例去观看,并且在粉板上题名留念,更甚者还要剥取一二幅佛像,到北宋中期已经见不到一幅壁画了。

今日随处可以看见“到此一游”的涂鸦,原来古人也曾为之。焚琴煮鹤何日休,王辟之这一段文字最少,最为心痛。



欧阳修道德和文章是天下人的楷模,他没有世俗的爱好,只爱收集古代的石刻传流后世,用来纠正史书记载中的谬误。蔡君谟就是“苏黄米蔡”中的蔡襄,欧阳修请他为《集古录》书序,跋尾由欧阳修自己书写。《集古录跋尾》今日仍然可见,用笔精谨,线条爽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故苏轼说:“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文末一句说欧阳修在亳州做官的时候,王辟之在蒙城做主簿,亲眼见过欧阳修的《集古录》。其言有种难以表达的喜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董羽五代南唐画家。原为画院待诏,后入北宋图画院为艺学,善画鱼龙海水,《宣和画谱》记载:“方太宗尝令画端拱楼壁,观者畏慑,因以圬墁,羽亦终不偶。顷画水于玉堂北壁,其汹涌澜翻,望之若临烟江绝岛间,虽咫尺汗漫,莫知其涯涘也。7]因为画得太逼真了,观看者心惊动魄,所以作品被涂掉,世上竟然有如此怪事。翰林学士苏易简受命主掌贡举考试,将要进入尚书省的时候,看到玉堂的董羽壁画下部损坏了一些,于是嘱托学士韩丕找一个画画的高手把损坏的补上。韩丕找来泥瓦匠把下面坏掉的部分粉刷了,并且制作了朱红色



的栏杆把壁画围起来。苏易简从翰林院出来看到这种情景,于是惆怅惋惜不停。

韩丞在历史上也不是无名之辈,《宋史》记载:“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这句“迟钝不敏于用”评的真实准确,只是可惜了董羽的壁画。



陈文惠公即陈尧佐,北宋仁宗时期任过宰相,擅写八分书。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八分书”一名始于魏晋,历来对它的解释至为繁杂。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的解释较确:“未有正书之前,八分但名隶,隶不得不名八分。名八分者,所以别于今隶也。”所以习惯上称那种左右相背、波磔分明的成熟形态的隶书。现代人也笼统的把汉代的隶书称为“八分书”

陈尧佐平生工诗文、书法,善古隶,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能自创一家,写一丈见方的八分书,为天下名山胜处碑刻题榜,别人想学也学不来,可谓一绝也。



周昉,唐代画家,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以“丰厚为体。”今有宋摹本《簪花仕女图》传世,但是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在金陵赏心亭。此事北宋另外有两篇文字记载此事。文莹《湘山野录》记载:“金陵赏心亭,丁晋公出镇日重建也。秦淮绝致,清在轩槛。取家箧所宝《袁安卧雪图》张于亭之屏,乃唐周昉绝笔。凡经十四守,虽极爱而不敢辄觊。偶一帅遂窃去,以市画芦雁掩之。”[8李颀《古今诗话》记载:“金陵赏心亭,丁晋公建也,秦淮绝致。公以家藏袁安卧雪图张于其屏。乃唐周昉笔,经十四守,无敢觊觎者。后为太守窃去,以凡笔画芦雁易之。王密学琪来作守,登临赋诗曰:‘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昔人已化辽天鹤,旧画难寻《卧雪图》。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老江湖。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此诗乃窃画者萧斧也。”[9

三文相较,主要区别是李颀《古今诗话》窃画者是太守。为官者监守自盗这本是常事,对于不熟悉书画的人来说会对这个记载信以为真。书画作品是一种很娇贵的东西,我们平时常见一些家庭把书画作品挂在客厅,这其实是个误区,客厅里的烟尘湿气会对书画造成极大地伤害,古代的卷轴书画多是在观看的时候展开挂在墙上,观赏完毕即可卷起收藏。此段文字中真正的破坏者应该是丁晋公,他把书画放置在露天的环境中,风蚀氧化作品才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FF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