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 ,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不过到了他 ,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 ,对统治阶级抱着梦想 ,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 ,反动的门阀制度开展到了顶点 ,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 ,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那么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 ,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 ,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 ,到了陶渊明时代 ,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 ,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锋利。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 ,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 ,王国宝的乱政 ,王恭、殷仲堪的起兵 ,桓玄的夺位 ,以及后来终于夺取了晋政权的刘裕势力的兴起。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中的是争权夺利 ,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 ,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 ,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 ,以后十多年里 ,他几次做官 ,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 ,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 ,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 ,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 ,企羡隐逸的思想 ,所谓“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 ,园林无世情〞。当他仕途不得志时 ,就更怀恋这种生活 ,“静念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所
1 / 3
以 ,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 ,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 ,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 ,他说:“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 ,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 ,可是道不可行 ,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 ,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 ,因为“耕植缺乏以自给〞 ,又一度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 ,逢郡督邮来县 ,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 ,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 ,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 ,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在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二十多年中 ,以镇压孙恩起义和桓玄叛乱而起家的刘裕独揽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又在北伐南燕后秦中壮大了声势 ,终于代晋称帝。但是门阀世族的势力依然存在 ,黑暗腐败的社会并未改变。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的陶渊明 ,为了避祸 ,就决心不再出仕。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 ,辞不就。宋元嘉时 ,他“偃卧瘠馁有日〞 ,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 ,他也拒绝了。道济赠给他粱肉 ,他“麾而去之〞 ,表现了他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坚决态度。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 ,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 ,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 ,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 ,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 ,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正因为他把壮志埋藏在心里 ,所以一直没有忘却现实 ,常常流露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同时 ,道家思想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论成分 ,认为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生灭变化 ,否认道教的长生之说和佛教的神不灭的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