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维体育观”影响下的传统体育养生课》,欢迎阅读!
“三维体育观”影响下的传统体育养生课
“三维体育观”影响下的传统体育养生课 作者:李铁汉金慧侠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5期
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体育观念有了重新认识,因而也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出教学指导思想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的特征。体育教学开始朝着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转移,既重近期效益,又重长远目标。在全面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并使学生终身受益于体育。
一、三维体育观与传统体育养生
“三维体育观”指的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体育观念,重点强调的是社会的价值。所以“三维体育观”又称人文体育观。中国传统中,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我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重视用人文精神来进行教化了。
传统体育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传统体育养生课势在必行
体育教学发展至今,改革已从具体组织形式等表层的方面,逐步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方向发展。但改革能否付诸实践,尚不能脱离现实提供的条件,而在继承和发展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
体育教学体系则是我们应牢牢记取的。为避免“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材体系的影响,体现体育的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使学生掌握我们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手段,丰富、充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学生投入社会体育的需要,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是十分必要的。
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是伴随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理论和功法实践被一代代的流传下来,我们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西方认识和接受。作为炎黄子孙,应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精华,为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为健康延年益寿服务。
2. 有利于健身、建心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看作一个整体。传统体育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既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重视运气,养气等,它对健身有着重要意义。传统体育对人的精神、情感的调解,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
传统养生中“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养生观点,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结合等全面养生的观点。这些独特的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健身、健心,有益于延年益寿。《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说明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医家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人体运动主要围绕肩、腰、髋、膝、踝等关节来进行,且每一处关节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经常运动,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强了肌肉的力量。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还可提高青少年的身高和其他生理功能。
3. 有利于育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武德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的前人在习武过程中,总结出的许多至理名言,如“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u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