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自暴自弃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助长了幼儿的天性,褫夺了幼儿的欢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构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
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
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沈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踢骂声中强制性自学,开朗开朗的个性受疏离、蹂躏,心灵受脑损伤,则难以构成开朗、积极主动、悲观、力行、自信心、自尊心等完善的人格,轻微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特别强调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忽略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自学,忽略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测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研发。而非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并使幼儿获得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居多的教育活动中显得越来越身心健康、开朗、精明,比那些可以写下多少字、可以算是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宣布上学以后更存有潜力。6.忽略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有利于幼儿较好行为习惯的构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7.拔苗助长,对幼儿进小学后的自学导致负面影响许多家长不懂学前教育必须教导孩子学什么,而是提早把上小学才学的科学知识软填上给孩子。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就是并使孩子厌烦和不满,再加之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抨击,孩子自暴自弃就是必然的。这对孩子就是不公平的,就是对孩子很大的危害,有别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力研习了,但进小学后成绩也未必不好。至了小学再研习就等同于跳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不无新鲜感。无味乏味的重复并使他们失去了对自学的兴趣,难因我已懂得而不专心听课,培养注意力不分散、不深入细致听讲、搞小动作、不顺利完成作业等不当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自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变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并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自学的憎恶、厌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责怪孩子不自学,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视和受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就是棵不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作法给“忽”得“好些”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刚好比“起至了个大早”却送来孩子“赶着了个晚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e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