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促进儿童理解的绘本阅读支架搭建———以大班绘本阅读《猫头鹰喔喔呼》为例》,欢迎阅读!

促进儿童理解的绘本阅读支架搭建———以大班绘本阅读《猫头鹰喔喔呼》为例
作者:朱琴霞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年第1期
摘要:在“绘本阅读”备受重视的今天,幼儿园的“绘本阅读”却因为“儿童理解”的问题让儿童与“绘本”之间总有距离,作者以课例《猫头鹰喔喔呼》的阅读教学解析,提出了搭建“链接经验点:析儿童经验与绘本的对接点,设计基于儿童理解的阅读内容;开放式提问:抓关键画面中的核心问题,给思维有个合适的空间;听赏的支持:用听赏的手段来补足画面,营造生动的故事场景;扮演的体验:借主要情节的扮演体验,理解主角的情绪与心理”等四个支架策略促进儿童对“绘本”的理解,从而使幼儿园的“绘本阅读”更贴近儿童,走向理解。
关键词:大班;绘本阅读;阅读理解;支架搭建
随着早期阅读理念的兴起,“绘本”作为阅读的媒介成为了幼儿园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各式的“绘本阅读”活动纷至沓来,如何能充分发挥“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儿童对绘本的“理解”是关键。如何走进理解式阅读,我们尝试借助“链接经验点”、“开放式提问”、“听赏的支持”、“扮演的体验”等支架途径,引领儿童走进理解。下文以大班阅读课例《猫头鹰喔喔呼》为例阐述。
一、链接经验点:析儿童经验与绘本的对接点,设计基于儿童理解的阅读内容
所谓链接经验点,是指要链接儿童当下与绘本内容之间的经验点,两者在同一个维度上的相关性,只有找准他们的相关点,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的理解。
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当下经验
促进儿童的理解,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当下经验。教师要有儿童意识,心里要装得下幼儿的整体发展,把纲要、指南、幼儿前阅读的核心经验等涉及儿童发展的目标牢记在心。具体到本班幼儿当下的经验有哪些,处于哪一个阶段,在哪一种经验上有提升的空间?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具体的分析。
图画书《猫头鹰喔喔呼》从蝴蝶页就拉开了序幕,镜头跟随一只神情落寞的猫头鹰因为迷路撞进鸡窝开始,母鸡们面对“另类”的到来提出了考核要求———像公鸡一样做事,猫头鹰在芦花鸡的鼓励下认真学习可最后还是因为叫声问题而被排挤,一场意外的老鼠出现却让猫头鹰成为了鸡窝中的英雄,从而改变了命运……
本书的画面形象生动有趣,语言又极具感染性和画面感,这样的画面非常适合大班幼儿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一些关键信息进行阅读。
教师抓住了大班儿童同伴交往中会遇到的不被接纳、尝试种种新的本领学习等主要经验,找出了幼儿与作品的链接点,在这点上让幼儿有话可说,有共同体验的基础。
2.其次,教师要对绘本作反复的阅读
对一个绘本作品作全面细致的解读,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绘本,把握绘本与儿童的经验点。所以,当老师拿到一本优秀的绘本时,首先要做的是对绘本进行多次的阅读。认真做到
“阅读优先……去分析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案例中教师对《猫》就有反复的阅读,教师才会有如下的一些调整:
在一个集体教学的时间里把25 页的书阅读完不合适,要作取舍,取经典的画面来进行观察、猜测、分析的详读,对故事的线索行进的部分画面进行了倾听讲述为主的略读,三幅连续画面的解读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母鸡们围着猫头鹰七嘴八舌夸起来的场景又与前面的态度有了大转变,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对阅读这件事感兴趣,让孩子们对图书葆有浓厚的兴趣……
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获得深层次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阅读的学习机会,即核心经验中提及的:要让孩子读得懂,教师自己先读好。
3.最后,对接核心经验与认知特点制定目标
选择了阅读的内容后,就要对内容和儿童经验以及认知特点等作出选择,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目标。第一次制定的目标为:通过阅读,理解猫头鹰从被歧视到成为英雄的过程;在看看说说读读的过程中理解“独一无二”的含义,愿意接纳他人。教师再次翻阅画面,以及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对照“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形成”中拓展阶段“细致观察画面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的状态,包括动作、表情、姿态等,把目标调整为:观察画面,抓住画面的关键信息进行猜测、解读,感受猫头鹰和母鸡的情绪与心理变化过程;喜欢阅读图画书,能用动作表情和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如此,使目标指向更具体的核心经验,接近了儿童当下的脚步,而非过高凌驾于儿童之上。
二、开放式提问:抓关键画面中的核心问题,给思维有个合适的空间
在《猫头鹰喔喔呼》中,教师抓住“封面页、见面页、夸奖页”等关键画面提出了关键性问题。
在上表师幼的提问互动中不难发现:1.教师的提问以开放式为主。开放的问题,答案就有多种可能性。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反映认知,有看见什么描述什么的,有倾听同伴答案质疑发声的,还有根据前后阅读的内容进行联系表达“……我们以前这样对你真不应该……”。2.提问更要指向于原因的解析。教师提问:这是一本关于谁的书?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幼儿间便有了:“A 关于猫头鹰的吧!因为图片上有猫头鹰。B 那还有鸡了!应该是猫头鹰和鸡的。C 我觉得肯定是猫头鹰,那几个字就是猫头鹰。D 我觉得就是猫头鹰,因为鸡有很多,猫头鹰只有一个……”可见,指向于缘由的解析提问可以帮助儿童倾听别人说,并有理有据的进行驳斥或补充,这是大班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经验。互相间的补充、驳斥也会让儿童的理解越来越靠近事情的真相。3.善用移情感受的提问。儿童对情境的理解因为个体经验的局限和差异容易停在表层无法深入。此时,教师谈及“如果你是这只猫头鹰,你会对母鸡们说些什么”时,
儿童的思维会自然的进入“我是这只猫头鹰”的情境,教师的提问较好地引导幼儿进行了积极地移情,更深刻的感受主角的情绪与心理。
三、听赏的支持:用听赏的手段来补足画面,营造生动的故事场景
儿童走进阅读本身是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来支持儿童去感受作品的意境,体会主角的心情,产生自然的移情或共鸣,比如说听赏的支持。1.用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让故事具氛围感。适宜的背景音乐的增加,渲染了故事的气氛,让儿童在听赏中自然进入到一种主角体验的情境之中。在《猫头鹰喔喔呼》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只迷路的猫头鹰在农场院子出现了,教师的讲述配上了凄缓的钢琴曲《泪之曲》,儿童一下子就走进了猫头鹰因为迷路的孤单、落寞与凄凉的情绪体验中,为后续故事他非常需要留在鸡窝埋下了伏笔。在“猫头鹰捕鼠”场景中,教师加进了音乐剪辑《野蜂飞舞》片段,紧张、急促的音乐让幼儿对猫头鹰捕鼠时的勇敢、迅速和母鸡们的仓惶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自然对绘本的理解就更胜一筹。所以说,听赏中加入适宜的背景音乐能让儿童的理解更直观、更深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背景音乐,所以教师一定要作考量:是否有助于儿童对绘本意境的体验,是否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作品,什么样的音乐更恰当。2.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故事具视觉感。儿童对作品的感知是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象来实现的,教师运用了故事讲述将猫头鹰捕鼠的场景用张弛有度的说书式语言将故事推向高潮,让听赏中的儿童仿佛就置身于故事画面中,对故事的理解便水到渠成。当然,目前尚有很多人认为听赏的手段不就不是阅读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要清楚阅读是立体的而非单一的看和说,听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只不过这些途径要有机的结合,才会让幼儿觉得阅读绘本这件事非常有意思,从而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扮演的体验:借主要情节的扮演体验,理解主角的情绪与心理
在案例中,用扮演游戏进行的角色体验也是儿童理解作品的积极体现。当猫头鹰因为捕获老鼠成为英雄的时候,教师就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师当猫头鹰,幼儿当母鸡,面对英雄母鸡们开始轮流夸奖:幼,你真棒!师,你的表情也在表扬我很棒!幼,你好厉害!师,你能加上动作夸夸我吗?幼儿立即站起身来竖起大拇指,用有力的声音再夸一次。幼,我真是太喜欢你了!(说话的同时给了老师一个拥抱),教师马上回应了拥抱说:我也喜欢你……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表扬语言、动作、表情一个比一个丰富,可见,角色扮演让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
以上四种支架的搭建都把儿童放在了首位,儿童主体下要用适宜儿童的平台去理解作品,去深入走进阅读,如此,阅读才是儿童喜欢的阅读。我们在通过个别课例的分析实施中,瞥见了阅读教学中儿童理解支架搭建的某些共性问题,通过了系列策略跟进研究,最终有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的梳理。但是,在广泛的应用中我们更要思考支架支持中的儿童深度探究。比如如何做深听赏支架、哪些地方适用听赏,多种听赏的手段如何实施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尚需我们做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总之,在系列实践中,我们已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从儿童出发阅读才会更有深度;只有从儿童出发,教师的阅读教学才会更有共鸣;只有拥有儿童意识,我们的绘本才能成为幼儿最好的玩具,绘本阅读才能成为儿童最喜欢的游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