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山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常见问题》,欢迎阅读!
浅谈中山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常见问题
中山大学是中国多校区高校的一个典型,四个校区中广州南校区和广州北校区是合并校区,珠海校区和广州东校区是新建校区,因此,具有非常典型的多校区高校的组织特征:组织规模巨大、校区地域分散、学科相对齐全、组织文化多元、组织结构复杂。在这样的组织中形成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学校目前实行的是“条块结合”混合式的多校区管理模式,要求管理“条到边,块到角”。
1 校区一级的角色问题
1.1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与设置
(1)南校区领导机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职能:校本部拥有学校大部分的管理职能。(2)北校区领导机构:医学部。职能:行使学校对医科各单位教学、科研、医政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相关管理职能的学校行政管理机构;承担学校党办、校办对北校区的延伸管理职能;协调学校各部处在北校区延伸机构的有关工作;负责行政、党务、信息、信访等日常事务工作。(3)珠海校区领导机构:管理委员会。职能:校区的政治核心,领导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校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好校区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校区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进行监督;对校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决策;领导校区的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4)东校区领导机构:管理委员会。职能:校区的政治核心,领导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校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2 校区一级的角色分析
一是南校区作为校本部,不存在校区一级,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校的所有机构进行事务管理。二是医学部办公室是学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职能的延伸机构,对所属的机构有权进行统筹协调,发挥的是类似于学校一级机关的功能,管理权限大。三是珠海校区管委会更类似于党群系统,起到政治核心的作用,管理的是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对业务部门在校区的延伸机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对非业务性领域可起到协调管理的功能。四是东校区管委会与珠海校区管委会的职能相同,是东校区的政治核心,对所在地的业务部门或业务部门的延伸机构可以进行协调,但无隶属关系。
2 中山大学不同校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学校管理大致内容是:校一级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对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及管理等进行统一规划;学院是中间管理层,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系是执行实施层,主要负责实施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多校区管理模式让中山大学的管理运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2.1 “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种相对集权式的管理。中山大学的四个校区由南校区本部统一管理,目前,珠海校区和东校区实行的是“直线职能制”管理,校区管委会并不真正拥有人财物的调控权,而是由校本部统一安排,学校对校区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是:第一,根据管理幅度原则,幅度越宽,层级越少,越有利于管理与信息传递;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级越多,管理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第二,因为“以条为主,条到边”的管理模式是属于一种高度集权的方式,有了一种管理政策或者制度就务必执行到底,在制定政策或者制度时,往往是以校本部的一些现状为依据来制定,容易忽视不同校区的不同特点,校区的自主权受到限制,缺少管理活力,难以形成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办学实体;第三,由于集权式的管理,校区一层没有合理授权的时候,校领导就需要为校区花费较多的精力进行审批、决策等事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是不利于校领导集中精力解决事关学校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的。第四,校区与学院的关系只在党建、群众组织管理方面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科管理等与学院运作最紧密相关方面没有直接的管理权限,这些管理仍然在学校一级,校区无法处理学院在科研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2 “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种相对分权式的管理。中山大学北校区是由南校区本部整体管理下,拥有较大自主权的一个校区,实行的是类似“事业部制”管理,校区职能部门在医学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工作。学校通过权力、责任的分散,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有利于增强校区活力。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是:第一,医学部作为医科院系和职能机构管理的核心,学校对医学部的管理授权比较大,将学校管理权力相对分散,有利于医科的自我管理和差异化管理,却弱化了学校的统一管理,同时,校区之间的协调也比较困难,不容易实现资源共享,达不到并校的初衷。第二,因为北校区管理的独立性,以医科为主体的北校区各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互
动相对较少,学科交叉比较不容易实现,往往是通过学校层面的推动的。因此,北校区的相对独立性对学校整体的学科交叉、重组有一定影响,较难统一指挥和规划。第三,合并初期,学校的本科教学由一个教务处来统一管理,在北校区设立教务工作办公室。医学部成立以后,北校区相应设立了医学教务处,职能重复增加了人、财、物的管理成本。第四,北校区原来就是一所独立的院校(中山医科大学),设立医学部是为了保留其管理的独立性与自我管理能力,合并后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方式沿袭下来,教风学风依然自成一体,可这往往是不利于师生对学校归属感和凝聚力形成的。第五,医学部的职能是负责对医科各单位教学、科研、医政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相关管理,能较为快速地处理医科学院的管理事务,不足的是学院存在的问题比较不容易被学校一级发现,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完善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一些建议
(1)组织管理重心下移,实现“二级管理”,使学院成为真正的管理实体;组建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重大科研项目组、课题组,加强更大范围学科间的交叉与协作,强化矩阵组织结构。(2)促进校区学科交融,高水平基础学科是发展其他应用学科、进行学科交融的学科储备和前提条件,注重特色学科建设;规范学院设置是以新型的学科群为标准设立不同层次的规范学院;大力支持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创造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共同发展的学术共生环境;实施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把文理工管经法等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落实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优化上。(3)优化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校长治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实现校内外人力资源共享,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人事部门由管理领导转变为服务。(4)传承多元组织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营造文化氛围,注重研究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速中间环节的操作,加快校区间的沟通与融合,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 罗云.多校区大学的学科布局.高等教育研究,2001(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Z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