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
《史记•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
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使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他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对于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作者寥寥几笔就交待清楚。破关而入,攻城守战,均一笔带过,突出项羽的一怒。鸿门宴中,繁琐礼仪,推杯换盏都舍去不写,而专抓住范增的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私逃几个环节加以渲染,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在鸿门宴中,盖世英雄项羽的表现坦率而少谋略,既没有钜鹿之战的豪气,也缺少后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显得优柔寡断,则愎自用。钜鹿之战把项羽的地位推向顶峰,唯我独尊。所以他不顾当初的约定,听到刘邦已入关中后,勃然大怒,破关而入,直指刘邦兴师问罪。刘邦的假意奉承,又让他立刻心软了下来,不但轻易相信了刘邦的话,而且胸无城府地把告密人坦率告之,导致曹无伤枉送性命。在他的眼中,曹无伤本来就无足轻重,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这种盲目的自高自大害得他后来孤单无助,四面楚歌,许多原来对他抱有希望的人都离他而去,比如韩信、范增。在战场上,项羽神勇异常,气魄惊天撼地,但是在政治斗争上,幼稚天真。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只想着为楚报复暴秦,坑杀秦兵,火烧秦宫,大封诸侯,快意恩仇,然后衣锦还乡。他斗不过刘邦。刘邦也不轻易相信别人,当张良向他告知项伯带来的消息时,他怀疑张良,但马上又转变了态度,对项伯卑辞恭貌,和张良一样的与之称兄道弟,既拉拢项伯为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也感动了张良,让他们在宴会斗争中时刻保护着他。刘邦是虚伪奸诈,善于委过于人的。做关中王是他的梦想,一旦得以实现,他便有些得意忘形,真的去做准备了。当形势不利,危难当头之际,又立刻翻脸不认人,推出替罪羊来。张良问他“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的回答是值得品味的:“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称建议的人为鲰生,含有轻蔑贬低之意,果有此心,当初又怎么会采纳呢?当然,刘邦的委过是遮遮掩掩的,和项羽直通通地就把曹无伤出卖了不同。项羽本来就没把曹无伤当回事,所以他是缺心眼的坦率,性情使然。而刘邦却是唯利是尊,见风使舵,表现出内心的奸诈。明明是自己做的,却说是别人出的主意,甚至让人怀疑有没有鲰生这样一个人。刘邦是怯懦的,当听到项羽兴师问罪的消息时,大惊曰:“为之奈何?”手足无措,窘相毕露。世人多以人品行为论刘项,刘邦的奸诈使谋确实让人不喜欢,但刘邦却是一个政治家,他能做到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克制欲望。也能做到张良向他提出意见后,欣然采纳。在鸿门宴中,更显英雄本色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小说评论家在评《三国演义》关羽单刀赴会时,击节称赞,称作千古佳话,那是作小说,虚构成分多。而刘邦赴鸿门宴,这是历史的真实。我们仿佛看到外表战战兢兢的刘邦,轻骑简从,辞卑色恭俯首在趾高气扬的项羽面前,但内心却坚忍冷静,审时度势,权衡天下于胸腹之中。以成败论英雄未免太极端,称刘邦是英雄不是说他成功建立了汉朝。单是就鸿门宴一节来说,刘邦就表现出非凡的胆略。明知凶多吉少,他还是亲自去项羽营中。他善于利用人,也善于抓住机会。本来是项羽心腹大将的项伯,在宴会前就为刘邦说好话,用“道义”束缚项羽,在宴中与项庄对舞,处处回护刘邦。他能够在项羽泄露曹无伤出卖了他时,不动声色,回去后果断处死曹无伤。他的懦弱是一个平常人遇到这种事后都有的惧怕,范增几
次举玦示意都让他胆颤心惊,项庄舞剑,更是生死悬于一线。人们或许会嘲笑刘邦,但刘邦不逞匹夫之勇,在项羽面前,他能委曲自己,甚至在部下面前,也不掩饰他的这种恐惧。目的达到了,他就开始为自己安全逃离做精心的安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可以说这就是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也是做为个体的人的阴险狡诈。项羽在鸿门宴一开始就输给了刘邦。他太过于相信自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在斩宋义,夺帅旗时,他是卓有眼光的。他的胜利蒙蔽了他,让他居高临下,看不清敌人,也看不见自己。这种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风格让他在宴会上,不理会谋士范增的暗示,对项伯袒护刘邦听之任之,一点也不戒备。就连刘邦逃席,私自潜走都不去追究,足见其仗势狂妄,思虑肤浅的性格。这种人做人是让人敬佩的,有侠义之风,做政治家注定要失败。在鸿门宴上,刘邦笼络部下,让部下肯为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甚至敌营中都有人肯为他出力。项羽却连唯一的谋士的话都听不进去,弄巧成拙,内部先见离心,这也证明后来的失败成为必然。
在鸿门宴中,还有几位值得称道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良和范增,一个是刘邦的宾僚,一个是项羽的谋士。就其地位而言,范增在项羽军中号称亚父,张良对刘邦来说也很重要。两人的头脑都清晰冷静,善于分析局势,对各自的辅佐对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作者通过他们的言行,让读者绝不混淆。范增给项羽出谋划策,提出建议,没有商量的余地,说出的话就是决定的事。宴席上,他见项羽不按预定的计划行事,干脆独自做主,找来项庄,让他在宴席上刺杀刘邦。事败之后,公然大发雷霆,击碎玉斗,指桑骂槐。从一开始的得意到最后的悲观失望,表现出谋略胜人的老谋士的无奈。张良从开始到最后都异常冷静,善于分析局势,也表现出他的忠贞所属。按理说,大难当头,项伯来救他时,他跟着项伯逃走也是常理。但他没有背弃刘邦,反而向刘邦出主意,要刘邦利用项伯。在宴席上,时时关注刘邦的安危。在最危险的时候,临危不乱,运筹高度自如,最后又独挡一面,在刘邦逃走后向项羽、范增送上礼物。他对刘邦是忠心的。尽管刘邦起初对他与项伯的关系有些怀疑,他却不计较,仍替刘邦做周密的安排。对项羽的态度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礼仪周全,显示出与范增不同的儒雅风度。在鸿门宴中,怒闯宴席,“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樊哙,其豪爽勇猛之形态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樊哙却不只是勇猛之徒,他的一番话表明他也深知谋略,善于政治斗争。正是他的话,印证了项伯给项羽为刘邦求情的话,才使形势转向缓和。同样作为项羽猛将的项庄,拨剑起舞,意欲刺杀刘邦,似巧实拙,与樊哙的豪气不能相提并论。一则军中舞剑,虽获项羽同意,常常指向刘邦,却让已无心杀刘的项羽心中不悦;二则激起项伯对舞,处处回护刘邦,内部不和尽现众人面前;三则刺杀不成,落下话柄,最后成了范增发泄的替罪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X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