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2022-10-29 00:59: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历史文化论文》,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中国,论文
南岳,佛道并存之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道家与儒学三家学说,其中以儒学为核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千余年来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了解儒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我国的宗教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语言学、音韵学、文学哲学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许许多多的领域中处处都有“佛”在。佛教产生在印度,兴旺在中国,要知道中国的历史,认识中国的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佛教。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名山之一,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道、佛教圣地。尤其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的宗教和谐特色著称于世

衡山为南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中国南禅、天台宗、曹洞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之发源地。南方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南岳是我国少有的一处佛道同居的地方。远在西汉,道教即已在南岳开始了活动。据旧志载:汉武帝曾封南岳金母殿道士工谷神为太微先生,皮元耀为太素先生。大概是源于秦时徐福辈方士的师承,以长生羽化之术,于渴帝王,扇风浪风流俗。到了东汉永平十四年,五岳十八山道士,请与佛俗论理角法,汉明帝筑台于洛阳白马寺之南门外,传谕道释两派斗法,南岳道士褚善信亦参加了这场斗争。相传道家扰三坛祭神,佛僧则于四侧安置佛舍利经像。道士首先宣言:纵火梵坛,坛上的经书不会烧毁,谁知火发,都归灰烬。而僧人这边则舍利放五色光,飞舞空中,迎叶亦飞舞天际,现出神怪。道士们打了个败仗,信誉猛降,朝野皆崇奉佛教。据传那时南岳即有佛僧来驻,但还找不到确凿证据。魏晋六朝,说玄风盛,南岳便有九仙、魏夫人等踵事增华,加而宫观相望,道流大行。梁陈间,惠海、慧思来南岳后,相继有十八高僧以及怀让、石头的出现,特别是慧思和尚到南岳结庐为庵,与道教真人欧阳正则在朝廷打了一场官司,传说因慧思佛法高强,迫使皇帝罚欧阳正则到了佛寺为执役僧,道教又输于佛教。于是南岳梵宇林立,“天下名山僧占多”宗风盛而道流渐衰。但李唐赵宋以及以后各朝,当国者信佛信道的都有。是以千百年来,南岳佛道两教并存不息,高僧高道,代不乏人。而南岳名山也由于禅宗羽流的匠心经营,夸奇竞异,增加更多绚烂神奇的色彩,不断招引善男信女的膜拜,骚人墨客的咏歌。至今南岳大庙的配殿仍然是左边八个道观,右边八个佛寺,以示佛道有同等的地位。

南岳还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环山数百里,有寺、庙、庵、观等200多处。位于南岳古镇的南岳大庙,是中国南方和五岳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在98500平方米的规模,依次九进。大庙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林涧山泉,绕墙流注。庙内,东侧有8个道观,西侧有8个佛寺,以示南岳佛道平等并存。南岳大庙,是一件有历史义和艺术价值的珍品, 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结构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实属罕见。在南岳古镇,还有一座佛教古寺——祝圣寺。它位于镇的东街,与山上的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和衡山城外的清凉寺等,合称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来到这里,并在这里建立清冷宫佘礼舜帝。清康熙年间作为


皇帝的行宫进行大规模改建,并更名祝圣寺。现在寺的四周古木苍翠,寺内香烟缭绕,木鱼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佛图佛像满目,有兴趣者,还可入内与法师交谈,品尝一下南岳著名的素餐斋席。其它如广浏寺、湘南寺、丹霞寺、铁佛寺、方广寺及传法院、黄庭观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镡,规模大小虽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

佛教文化进入南岳比道家约迟两百多年,最早到达南岳的惠海、希遁,是在梁·天监年(502——519)间,随后慧思则于陈光·大二年(568)来岳。慧思传弟子智,以后传至章安灌顶,法华天宫,荆溪湛然,形成天台宗(亦名法华宗)南岳慧思,被尊为天台三祖,智为四祖。此宗学说,远传日本,流布甚广。(亦名法华宗)南禅六祖惠能,则于广东曹溪传法,衍为来南岳的佛家最重要宗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6l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