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欢迎阅读!
旅游概论课程作业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一、文本出版信息 书名:《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 译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写作背景
人类进入20世纪不久,就先后经历了两次人为的战争大灾难,即第一次吐界大战和第二世界大战。面战后的美国,则靠战利、天时及人和而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无论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均远在世界各国之上。然面这工业化的“富有”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显然,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不与大自然共走一条道,而且恰恰与大自然背道而驰。这一点,作为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利奥波德巳经很清醒的看到了,从而促使他开始自觉的观寮与思考。他于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星成了利奥波德与妻子和五个孩子可暂时逃避那“过分”现代化的城市的“净土”。 三、内容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华、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1、利奥波德本人在这块净土上,长年累月地种树、现察、读书和撰写与大自然倾心对活的“木屋”随笔。从每年的春天到冬天,进行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冬天,我们给鸟戴环志和给它们喂食,砍取柴禾;春天,我们种松树,并看着大雁飞过;夏天,我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我们猎取披肩鸡和野鸭(有些年里);在所有季节里,我们都做生物气候的记录。”三月,大雁从天空洒下来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暮霭中,丘鹉优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时分,丛林里山齿鹑欢快的合唱;凉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鹃发出的要飞向南美草原的信号;十月,落叶松烟样的金色……
“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从来看不见覃劳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丧,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无所把膝盖贴近泥土寻求春天发现了它—真是了。”这些描述都让我觉得他真是个浪漫的人。
从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宁静的沙乡,他从未放弃和停止过对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的仔细观套和忠实笔录,所直接关注的动植物多达三百四十余种,同时,还通过对北美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成败得失的思考与总结。流露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现状的近忧和远虑,最后自觉而又极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识的生态观和土地伦理观。
他在自序中说道:“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他还在书中非常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以牺牲自然的、野生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到夺的权
1
旅游概论课程作业
利。”他幽默地在书中指出:“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且来自火炉。”利奥波德提倡:人们应该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热、师从大自然,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动植物结成一种和谙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维护好“土壤一植物一动物一人“这样一个大自然早已为我们设置好的“共同体”食钧链。这个食物健表明人类缺少植物和动物就会变得生存无望,而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如果失去了土壤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2、《随笔—这儿和那儿》共收有六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的笔触遍及北迄加拿大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马德雷山脉的广衷北美大陆。在这里,既有对大自然晨风暮雨、荒野莽原、鹤唉狼嚎等美丽景观的如诗描绘,更有对人类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视和践踏自然的行为的无穷感叹。《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是对一个消失的物种—候鸽的哀悼。“它们在三月的天空为春天扫清道路,把战败了的冬天从威斯康星所有的树林和草原中驱逐出去。”但由于人类的拓荒与滥杀(也就为了一份所谓“美味”的鸽肉馅饼),它最终消失。可是有谁想到了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这一物种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飞翔?在《沼泽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类对沼泽的侵蚀正一步步地威胁着鹤的生存,“沼泽的最终价值是荒野,而鹤则是荒野的化身”。荒野的消失,意味着这来自遥远始新世的生灵将吹响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本中和博物馆里去凭吊它们的标本;人类出于主观的臆断而对食肉动物的 有意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回有另一只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像山那样思考》)……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攫进的人们,也许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创伤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体。利奥波德高贵而敏感的心灵强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来依然美丽的景观下潜伏的病痛。他说,“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布满伤口的世界里,但可怕的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一切。”陶醉于地球主人地位和大自然征服者角色的人类,已被欲望的时风裹挟得收不住轻狂的脚步了。
3、《土地伦理》中,利奥波德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各种伦理观都不会超越这样种前提:个体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个体的本能激励他在共同体内争取一席之地,而伦理观则协调共同体内各成员在相互竞争中的关系,促使个体和其他成员合作从而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休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重和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
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四、小结
现在人类还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出现。我们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经济主义的。虽然现在人们的意识已经有所觉悟,不过在行动上仍然十分有限。现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对自然的一种保护,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2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