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研究
作者:杨艳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3期
【摘 要】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民族文化旅游背景下的贵州省朗德苗寨为例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商品化;真实性;民族文化旅游;贵州省郎德苗寨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3-0048-0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拥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这种特性使得一个民族对于别的民族的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人们愿意通过旅游来了解“神秘的”民族,这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可能性。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加快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率,从而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等。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西部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开发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当我们着眼于旅游业发展的时候,尤其是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为资源开发旅游业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一个现象:民族文化商品化。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旅游业中出现的文化商品化是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冲击,实施旅游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效应。本文试图通过以贵州朗德苗寨为个案,对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作初步分析。 一、商品化
(一)“商品化”的概念
“商品化”指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的等价交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兴起,使民族文化成为了一种可以买卖的事物,出现了文化商品化的现象。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本认为:文化商品化存在于旅游经济中,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出于赚钱的目的,利用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对之通过包装、定价等,以商品的形式提供和出售给游客,也就是说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旅游中被当作商品来买卖。
许多学者一提到“商品化”就深恶痛绝,认为厌恶的旅游商品经济只会给旅游目的地的人们带来糜烂、腐化的生活气息。并不是任何产品都适合商品化,对不适合商品化的产品如果进行强制商品化,就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对当地社会造成伤害,要么这种文化被完全抛弃,尤其是民族文化这一特殊事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商品化”与“真实性”
在贵州民族旅游村寨打出了“原生态”的旅游标识,但是经过旅游开发的原始村落,能够提供给游客的所谓“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并不是学者们所说的“真实性”。“真实性”亦为原真性,概念最初来源于博物馆学。马康纳和库恩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用来回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一种寻找生活真实性的体验。国内外的大多观点认为民族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趋势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利的影响,会对传统文化扭曲、变性,甚至使之失去原有的“真实性”, 对真实的追求是现代旅游也的最主要动机,但民族文化旅游中的商品化进程导致了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起最初的意义。
但是科恩认为文化的商品化不一定会导致本土文化的消亡,即使也要消亡那也是有条件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的商品化也并不一定会毁掉文化产品对旅游者的意义,因为这些旅游者通常都是为此而来的,甚至即使是那种本来是“本真的”,但经过这种商品化过程的侵染而改变了味道的文化,在旅游者看来还是本真的。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旅游就是一种游戏,这种游戏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真实的,能够反映世界本体的,旅游者全身心地投入这些游戏,扮演着其中的虚拟角色,假装这个体验过程是一个真实的体验,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
二、贵州省郎德苗寨民族文化中的商品化现象
贵州省郎德苗寨是旅游业中出现商品化现象的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游开发初期的郎德游客由政府安排接待团队游客,村民们的生产方式仍以农业为主,有游客到来,村民们则临时集中为客人跳芦笙舞,游客不来,则各自干农活。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朗德对自己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知名度有了大幅提高,旅游收入的大大增加了村民人均经济收入,朗德苗寨对旅游收入的分配采用了“公分制”。
公分制的实施使得一些只是在苗年的时候才可以出现的活动,现在就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被“表演”出来,毫无“意义”而言。游客寻求的“真实性”在这里得不到,游客看不到各种活动应有的意义,理解不到芦笙舞等对于苗族的价值所在,这种经济至上的商品化现状是旅游开发的弊端。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导致的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趋势,必然会影响到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我们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使之有了对外展现的机会,会使人们对本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保护,但是就目前来看,现状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我们关注的朗德苗寨,工分制加速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趋势。 三、小结
在探讨“商品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对“真实性”的理解: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前来旅游的游客,对真实性的观点是在各自为是的前提下形成的。一些学者认为,真实性是发展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不是不成不变的,真实性是被创造的,为了满足现代游客高效率的旅游同时又想体验文化真实性的要求,将文化表演简单的展现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所谓“真实性”取决于人们的感受。因此,真实性是因需求而异的,游客与人类学、社会学家的需求不一样,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真实性通过商品化就会变成游客所追求的真实体验。
虽然民族文化商品化和其真实性并非完全对立,但是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首先,商品化虽然使某些文化成分丧失了原有的内涵,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另外,游客所追求的“真实性”属于对原始文化的猎奇,可以通过旅游场景体验,文化的商品化为之提供了可能。最后,在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真实生活场景中的文化活动通过舞台化的民俗表演获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抵制那些违反了文化真实内涵的旅游开发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123.
[2]唐晓云,吴忠军.论西部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一个文化经济学的视角[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1):56.
[3]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J].旅游学刊,2002,(1). [4]魏小安.中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分析[J].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5][加]Geoffrey Wall,Alister Mathieson.旅游:变化、影响与机遇,肖贵蓉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贵州民族大学校级课题《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研究---以贵州省朗德苗寨为例》研究成果,该课题是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g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