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文化艺术情况汇报》,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汇报,民间,情况](/static/wddqxz/img/rand/big_6.jpg)
全县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聚集着汉、蒙、回、满等12个民族。县辖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全县人口32万。“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成为对外展示XX县的最大特征。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个县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农民画、草柳编、二人转、朝鲜舞、剪纸、黑陶工艺等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1993年,这个县被评为“全国农民画艺术之乡”;2007年3月,黑陶、二人转又被列入黑龙江省首届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创新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XX草柳编已呈现出规模效益。目前,全县从事草柳编人员达1万余人,年加工草柳编创汇800多万美元。黑陶艺术更以其独特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工艺美术收藏价值独树一帜,不仅成为XX民间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而且成为寒地黑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XX黑陶工艺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变革中,经历了由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蜕变,黑陶产品也由过去的经济实用型向艺术展示型转变。在几代陶工的努力探索下,黑陶加工品种不断丰富,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其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XX县在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中,不断挖掘黑陶艺术的精髓,使黑陶艺术成为推介XX、展示XX的一张精品名片。极大地促进了XX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XX县在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中,坚持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并重的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主题实践活动。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抢救和创新工作。组织文化、宣传部门对全县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归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XX黑陶艺术作为全县民间文化艺术的主打品牌。2000年,县政府下发了《XX县黑陶艺术保护暂行条例》,把黑陶艺术纳入到全县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县直相关部门还从推动黑陶艺术的发展角度,相继出台了20余项优惠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黑陶艺术的健康发展。县文体局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把黑陶艺术作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项有效载体,常抓不懈。县政府也把黑陶艺术作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在各类招商引资推介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重点展示XX黑陶的艺术魅力,为提高XX黑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979年春天,在上海中山公园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陶器艺术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陶瓷名产品之一。1980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1984年,XX生产的陶制花盆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百花奖。2006年,在东北三省旅游博览会上,XX黑陶系列工艺品荣获大会最高奖“最具特色奖”和“最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奖”。同年,被黑龙江旅游局评为优秀旅游产品, 二、活化载体、突出特色,黑陶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据史料记载,4000年前我国古代的陶瓷制作者就掌握了黑陶加工制作技艺,黑陶艺术也构成了著名的“龙山文化”的一部分。XX黑陶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有力地证明了“龙山文化”传脉至今;另一方面,也使得XX黑陶成为古代黑陶技艺的“活化石”和“活标本”,现代黑陶艺术发展的“标志”。为了使这项彰显浓厚人文内涵、深厚民俗底蕴的艺术瑰宝传承不息,发展延续,XX县广泛地开展了黑陶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创新丰富活动载体,提高群众对黑陶文化艺术是认知率和感同率,有力地带动了全县民间文化艺术创建活动的开展。一是,以“平民化”为基调,实现黑陶文化的高贵神秘与群众文化的民俗气息有机融合。黑陶文化艺术起源于乡土文化,根植于乡土文化,发展于乡土文化。为达到雅俗共赏、藏用兼备的目的,在黑陶制作的种类和形式上,突出了“大众化”主题。黑陶产品既有雍容华贵、价值不斐的花瓶和摆件,又有经济实用,价格低廉的花盆和笔筒;既有馈赠亲朋的高档礼品,又有居家生活的低档物件。近年来,为使黑陶艺术走近寻常百姓,广大黑陶艺术工作者在主题设计、造型式样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汲取传统民间技术精华的基础上,注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精髓,使得“平民化”的风(欲查看更多精品文章请访问日益凸显。现在民间黑陶的制作基本上脱离了实用性,源于龙山文化向着仿古黑陶、观赏黑陶发展。其特点是:造型迥异。有坛、罐、缸、瓶、文
化艺术品等二百余种,有单层、双层、三层、四层等类型;风格多变。有透雕、浮雕、阴雕等,尤以多层透雕工艺著称;纹样丰富。有梅、兰、竹、菊、松、龙凤图腾、吉祥纹饰等纯民间图案近百种;品质优良。具有:“墨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馨”的优秀品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X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