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不学礼,无以立”的探究》,欢迎阅读!
对“不学礼,无以立”的探究
“礼”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在“礼”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过起着重要作用。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本文以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为蓝本来探讨“不学礼,无以立”,第一部分解读“礼”之内涵,第二部分探究“不学礼,无以立”的原因,第三部分略谈“礼”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标签:礼;内涵;原因;教育
华夏民族自古便被尊称为“礼仪之邦”,可见“礼”是华夏文明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孔子在礼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作品《论语》中,“礼”字在正文中一共出现75次,仅次于“仁”。在《季氏》篇中,孔子教导其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杨伯峻将其释为“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1]。,说明孔子对“礼”的重视,将“礼”看作是立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既然“礼”是如此的重要,这个“礼”指的是什么?
一、“礼”之内涵
很多大家对于“礼”之内涵问题都作了研究,探讨结果大都指向“周礼”。“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否热孔子竭力维护、保卫‘周礼’这一事实。《论语》中讲‘礼’甚多,显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2]孔子生长于邹鲁,而西周之物在于邹鲁保存的周文化影响最为完整,《左传》说:“周礼尽在鲁”。孔子自小便学习“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状,“信而好古”的孔子向他最熟悉最崇拜的周公学习治国救世之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学而》)。在孔子看来,“‘礼’因失去了内在的情感个精神而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了违‘礼’僭‘礼’的现象即‘礼坏乐崩’的出现”[3]。天下无道、上下秩序混乱的原因在于“周礼”被破坏,所以他提出的救世之法便是恢复“周礼”。
但孔子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在继承“周礼”的精神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的新内容。其一,礼是以“仁”为底蕴的“礼”,是实现“仁”的方法与途径。孔子引“仁”入“礼”,认为“礼”是通往“仁”的必由之路,并对“礼”寄予厚望“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因‘仁’而具有了内在的道德依据和生命力,免于僵化空洞和弄虚作假;‘仁’因为‘礼’更具有是践行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4]这样一来就使得“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得以加强了,成为了古人追求和实现自我约束的手段与途径。其二,“礼”不只是注重形式,而且要以情为底蕴。孔子是“周礼”精神的捍卫者,他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的这些议论,都是更注重情感与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其三是“礼”可以权变的“礼”。孔子并不是死守“周礼”,而是在贯彻“礼”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枝叶的变通。“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
吾从下”。礼帽用麻料织,这是“周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丝料做,这样比较省俭,无损于“礼”的实质,孔子表示可随从众俗。但是,在拜君之礼上,孔子寸步不让。依周制之礼,拜见君王,应在堂下跪拜,而人们改在堂上跪拜,这一改变有损君主的威严,是逾越君臣体统的无礼行为,所以孔子断然不从,“虽违众”而“从下”,在“礼”的实质性问题上他是寸步不让的。
二、“不学礼,无以立”的原因
首先,“礼”是实现“和”与“中庸”的重要手段。
孔子视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学而》)。“和”是儒家学说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孔子礼文化的精髓。“先秦儒家认为,‘礼’的作用就是然人们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即‘过’和‘不及’都是不合‘礼’的,当然也是不合理的;同时‘和谐’实现的前提是大小、先后、贵贱、尊卑各得其宜、各得其位,即等级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在人际对立中找到‘和谐’的平衡点”。[6]孔子理想政治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社会。“礼”的作用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社会政治生活能够和谐有序地正常进行。学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践礼来实现人际和睦与社会和谐。
其次,“礼”是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只有遵守“礼”才有可能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的状态。“它(‘礼’)可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7]即每一个人都要用“礼”来确定好自己充当的社会角色及履行应尽的义务。按照当时的社会地位来划分,孔子所说的“礼”又可分为君王之礼、诸侯卿大夫之礼、君子之礼。因为君王和诸侯卿大夫都属于统治阶级,所以在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君王和君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原因。
其一,君王不学礼,不以礼来要求自己,不以礼使下,不以礼治治国,则君不能使民,国将不国。在孔子看来当一个人被赋予了“君”这个称谓之时,他的行为和思想都应该按照君的行为准则来做,只有当他完全符合为君之礼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君,才能治理好国家。“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的‘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8]另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关键是在位的统治者首先要正己。只有统治者自己要遵守礼法,不干违背礼的事情,才会在百姓中树立起威信,从而受到百姓自觉的拥戴。
其二,君子不学礼,则无以为君子,失去安身立命、参政救治的资格。孔子开创的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是其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首先要“学礼”“知礼”,在此基础上培养“忠信恭谦让”等品德,才能成为治理国家、救生民于水火中的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只有在先修养好自身的德性、端正自己的思想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Z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