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章节版)

2023-01-02 14:17: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等教育学(章节版)》,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学,章节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行、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发展规律。1)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2)从特殊性来说,高等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A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B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C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学习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理论运用于实际3要着力于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4要着眼于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根据不同的要素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管理的隶属关系。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的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制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特定的形貌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同样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1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2社会治和文化因素的根本制约3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科技等结构的转轨时期,即从计划经济结构向时常经济结构转型,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社会结构转型,从传统技术结构向提高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比例的新型技术结构转型。”这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必须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的转型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一,一体化模式,把以前地位不同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容的机构;二,多样化模式。特点是:1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促进个人改变社地位的功能

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对其特定的活动来促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是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但层次、类型、水平和条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实现途径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具体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体系: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有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目标构成的体系。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可将高等教育目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的目标即符合高等教育总的目的,又都具有特定的内容,我们认为高教育目的由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它们都在一定层次上发挥着对高等教育的导向,调控和检验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高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是实施途径。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和组织管理模式 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 2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行政管理系统 基础上。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在高等学校举办者、·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不良方面:师生关系工作化。师生相学者二者间的权利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互信任程度降低。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 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它是高校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

要是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的主体共同构成1 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 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校-学院-系) 专业: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二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 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1 高等学校的学制 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们别类地培养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建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专业教育: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关于某专业在学科育机构、各类各级学校、校外儿童青少年教育机构和成人文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教育机构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生对所学主那业的认知不够或出现“专业思想”问题时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包括对专业学习的指导。第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二种,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之间的关系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程度上分它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 基本依托是专业。 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 2 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专业构成要素:专业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方法的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总称,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所拥有的权限,受国家政治社会制度的影响。高校招生制度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包括招生政策、选拔形式、入学考试录取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特殊要求。在新的世纪,各个国家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专业体现了其深厚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培养目标。主要内容有:强调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具备毕业生就业制度国外毕业生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就业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要器高校培养的人的。 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3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课程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课程间的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品竞争中,企业提出了“你无我有、你 高等学校的教师 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竞争策略,这里的:有、优、特“就是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特色。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强调面不一样。专业特色的强调面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在于“特色”,即在同类专业中,这一专业具有“优长之处,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特殊之点”;特色专业是指有特色的专业,强调面是“专业” 教育成就卓越、贡献突出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享有优厚的待3 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 遇、拥有较高的地位。衡量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外乎以·专业划分: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上几个方面的标准。 依据,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分成不同类型,并形成不同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决定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教育基本单位。 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以专业设置为前提的,而才的主要承担者,高校教师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专业设置又是以专业结构及其相应功能为指导的,两者联系紧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高校教师是两个文密、相互依存。·专业设置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和安排。专业设置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即高校管理2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部门代表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划·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分,指定专业目录,并根据结构合理的原则对高等学校专业进无私性: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教师劳动具有无私性。示范性:行布局的指导;二是学校层次,即各高等学校根据各自需要和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师自身的意识中,条件来安排自己的专业,也就是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作为教师应该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构是指各类各次专业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迟效性和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人的周期家层次,即整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共设置哪些层次哪些种类的专很长,不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见效快。 业以及是怎么组合的;二是区域层次,即东、南、西、北、中·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 的大区域和省市的高等学校的专业构成;三是学校层次,即某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一高校设置专业的总和及内在构成方式。 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4 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高·专业调整:专业调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的专业划分、专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一方面,高校教师劳动的这一客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微观的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一般认为,专体区别于以物体、一般动物为对象的客体;另一方面,高校教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宏观的方面,而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则属于师劳动对象又区别于中学、小学教师的劳动对象。高校教师劳专业建设的范围。专业调整的原则和专业划分、专业设置的原则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泛是一致的。专业结构调整是一种国际普遍现象。我国专业设置和性,是因为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机械结构调整:为了实现上面的理想模式,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面而随意中断。 好几种关系:一般专业与特色、重点专业的关系;基础性专业和3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 应用性专业的关系;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高等学校工作必须承担以·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教学为中心,这是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每个教师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都应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教育改革,认真搞好面: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专教学,努力提高教学工作,并通过学习和科教研究,不断扩充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 知识面,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科学二高等学校的课程 研究 科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高校教师必须在完成教学1 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 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在社·课程定义:高等学校的课程既有民主、本土化的特色,又有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往往居于领先地位,高等教师国际化发展所固有的“全球一体化”的共同特征。课程有狭义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黄仪的课程是指为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文化修养。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称职结构。学历综合。 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 ·课程目标:课程的确立和选择总是与目标相联的,设置课程4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体系、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总是为一定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高校教师队伍·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要通过课程的体系结构来体现和保证。建设的基本原则。 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高等学校各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类课程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的比例关系。 要性。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课程发展模式:自然课程模式。虚拟课程模式。通才教育保障力度。完善教师培训机构。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程模式 践训练。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课程基础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职业化。课度。 程国际化

高等学校的学生 2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教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声强烈。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性文件。从形式上看,专业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以及相关内容的必·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高要说明;二是对课程教学形式的安排,这一部分通常以表格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高校师生间的的方式呈现。从内容上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道德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学活动。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学年编制。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高校师生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编制教学计划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和主体的关系。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标。选择课程教学活动。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评价和调整。

1


·教学大纲:课程一旦确定,每一门课程都应制定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教学进程、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的组成:说明、本文和附录。

教学大纲的意义:1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选编教材和参考书的依据,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考核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水平的依托。2教学大纲是直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教学大纲的编制:1)编制依据。第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针对性;第二,要根据专计划的总体要求,详略得当,具有协调性;第三,要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第四,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具有适应性。2)编制的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第二,前沿性原则;第三,思想性原则;第四,启发性原则。 ·教材: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大学教材分为两大类:2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3 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环节,它

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经理的基本阶段。本教材取思维发展进程的角度将现代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测评。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评估 一、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包括管理主体、管理依据、活动方式、运用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基本教材包括正式出版的教科书,自编自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或讲义讲授提纲。辅助教材分为四类:学术专著、习题集、学习指导书和课外读物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的统一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大学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材建设包括编写、选择和使用三个方面。 3 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意义: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正确导向。为加强教学工作、提教学质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先进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软件“条件。

课程建设的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

1 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高等学校的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高等学校的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段和方法、教学管理五种因素构成。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去调动,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选择和安排,教学环节要靠教师去掌握,教学信息主要靠教师去提供。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主要载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的中介因素,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体”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这种系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按一定规律运动发展的。 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德育工作。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更有优势,这不仅表现为德高望重的老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有说服力,而且表现在将思想品德教育隐含在业务教学过程中更具有渗透性、有效性。同样,体育美育都离不开教学这种基本形式。·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高等学校的教学

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育规律和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而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

制定科学教学原则,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还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高等学校的特点。先进的教学经验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不同,对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的理解不同,教学经验不同,以及种种哲学观点不同,导致所建立的教学原则也不同,于是在国内外就形成许多教学流派和相应的教育原则体系。

教学的主要原则如下: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环节 1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

和“高等学校教学”概念基本内涵是一直的,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作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辨证统一。由于教学过程就是教学展开形式,所以,教学过程的特征就是教学的特征,教学的特征也就是教学的过程的特征。

因素及管理目标等因素。

教学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2有利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效率3)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加强教学管理中,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估教师的业绩,表彰优秀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4)有利于保证教学正确方向,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1教学工作计划管理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3、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4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1、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风、校风4、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活力和提高教学效率 2、高等学校教学的评价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1)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含义。广义的“教学水平”包括教师基本素质及教学活动的表现;狭义的“教学水平”仅指教学活动甚至特指课堂教学的质量状况。2)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依据,该依据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二是高校学校的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三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3)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

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高校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对学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九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1 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经济发展

状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的多元化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要求。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总结

2 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政治体制

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用: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政策引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中国运用政策引导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例证。

3 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传统文化

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政策的差异。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先发国家的高等教育学习创新与主动借鉴。第三世界高等教育文化移植与被动接受。 综上所述,除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外,科技因素、高校的内力、高校内部与外部因素都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个性化。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Zp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