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学知识整理》,欢迎阅读!
1.中医药理论的初步形成,是以《皇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2.《神农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4.宋代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5.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
张子和:汗、吐、下------攻下派 李东峘:补脾胃-----补土派 宋丹溪:滋阴降火-----滋阴派 6.我国最早的妇科专著《经效产宝》 7.我国儿科第一部专著《颅囟经》
8.中医治病以方药、针灸为主,还包括刮痧、火罐、水疗、蜡疗、泥疗、推拿、气功、捏脊、割治等。
9.中医学理论体系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观念、恒动观念。(P8) 10.东汉华佗首创五禽戏以锻炼身体。 11.中医学的生理观念:吐故纳新 12.阴阳的基本概念(P17)
1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交感相错。
1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就脏腑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为阴。 15.阴阳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6.阴阳用于疾病的诊断,中医认为人体产生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
17.阴阳用于中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回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18.治疗原则: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19.四气、五味、升降浮沉(P23) 20.五行的基本概念
21.五行的基本特点(P23-24)
22.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23.运用“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常见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2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5.既属于奇恒之腑有属于六腑的脏腑:胆 26.气的来源:a.父母的先天之精气 b.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 c.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27.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28.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29.气的分类:
a.元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b.宗气:帮助肺司呼吸、协助心主血脉 c.营气: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
d.卫气:护卫肌表、温煦脏腑肌肉皮毛、调节维持体温。
30.人体的血液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化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31.精血同源:精可以生血,精和血可以相互化生。
32.津液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津亏则血少,血少则津亏,两者相辅相成。 3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34.六淫的致病特点:季节性、外感性、地区性、相兼性 35.六淫的性质和治病特点(P65)
36.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37.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38.饮,因其所停留部位及病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39.病机的一般规律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40.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在疾病过程中脏腑的升降出入遭到破坏,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变化
41.司外揣内:内---机体在里的脏腑和疾病的本质;外---疾病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疾病本质,并解释外在证候。 42.四诊之首-----望诊
43.望神中临床一般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44.五色主病----①青色----惊风、寒、痛、瘀、气滞 ②赤色----热、戴阳证 ③黄色----湿、虚、黄疸
④白色----虚、寒、脱血、夺气
⑤黑色----肾虚、水饮、瘀血、寒症
45.望小儿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将小儿食指按指节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
46.望小儿指纹的临床意义:纹色辨寒热、淡滞定虚实、浮沉分表里、三关测轻重
47.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 48.望舌色----①淡白色----寒证、虚证
②红舌---热证(注意虚实之分) ③绛舌---邪热炽盛、主瘀 ④青紫舌---热证、寒证、瘀血
49.望舌形----①老----实证、热证;嫩-----虚证、寒证 ②胖----水湿痰饮阻止;瘦------气血阴液不足 ③裂纹舌----热盛伤津或阴盛液固 ④芒刺舌----热毒炽盛,深入血分 ⑤齿痕舌----脾失健运
⑥舌疮----肝肾阴虚火旺所致
50.谵语、郑声、独语、狂语、语謇名词解释
51.潮热---①阴盛潮热----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五心烦热 ②阳明潮热---日晡阳明旺而热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C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