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概2》,欢迎阅读!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得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理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兴盛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5、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就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基本成果的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们都形成了各自具有丰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着一切的都是实事求是。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想了,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在呢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第二章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动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性质和前途。
领导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三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的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建设是掌握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化道路的思想。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符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5、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步骤,为了实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现代科技技术的强国。分为两步走战略。6、关于经济建设方针,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等所有制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教育和科学、知识分子工作登方面的思想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变革同生产能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简要回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①1981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1991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①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行动纲领。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那些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如何理解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是什么? 思想内涵:中国梦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是相同的。 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