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审视人性弱点重思社会百态》,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审视人性弱点重思社会百态
作者:杜方婕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0期
摘要:《我的叔叔于勒》作为经典小说篇目,多年来被很多读者视为批判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思想的作品。但就文学文本本身而言,小说中人物本身具有多重特点,细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读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百态的感慨与悲悯。
关键词:人物特点;主题探究 一、虚荣爱财的底层夫妇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莫泊桑笔下反映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为经典文本,不仅有绝妙的描写角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意蕴深刻的主题也能成为读者们不断探究的发光点。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是文章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过去对这篇小说的文本解读多数建立在社会学、阶级论的角度,批判了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不顾手足之情的人性弱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思想;控诉了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1] 这些在都是初读文本之后尝试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便能得出的结论。然而,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人物解读,无论是置于虚拟的小说还是真实的社会中,不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人的本性是多样的,即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事件之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性表现。
菲利普夫妇所处的社会是19世纪80年代,彼时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普法战争以后,财政寡头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2] 作为于勒的哥哥,菲利普在无力改变生活现状时将于勒送上开往美洲的船,希望他能带回财富。于勒果然在不久后传来音讯说自己赚了点钱,会弥补从前欠下哥哥的那一部分,这使菲利普一家喜出望外:“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的一封信就能使菲利普一家一下子改变对他的看法,这说明金钱对此时的菲利普一家十分重要,以至于只要听见与钱相关的一切都能引起他们心中无限的欢喜與希望,而不关注消息的真假与否。
生活拮据,无法享乐,亦无法融进梦想中的上流社会,这对菲利普夫妇而言,既是节衣缩食的痛,也是难以启齿的羞愧。于勒的两封信像是“福音书”,承载着他们所有的希望,只要有了钱,他们便可以改善生活状况,女儿们的婚事也不必发愁,一家人可以体验上流社会生活的滋润。对巨额财富的渴望,对奢靡生活的憧憬,能轻而易举地读出菲利普夫妇嗜钱如命、虚荣好面子的人物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多重矛盾的父母手足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生活拮据,菲利普夫妇可曾尝试过用双手改变现状?——“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从原文看,菲利普夫妇确实为了改善生活现状做出过努力:父亲加班加点,母亲处处节俭。但这样的辛勤并不能带来巨额财富,生活于菲利普夫妇而言就像填不满的无底洞,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的生活。享受生活的愿望是人之常情,享受生活的目标只能用双手劳动得以实现,菲利普夫妇的悲哀则在于,付出大量劳动,生活却了无起色,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菲利普夫妇正是这些小人物的缩影,并非一味虚荣与爱财,而恰是生活给他们当头一棒,令他们无法翻身,只能怀揣发财的梦想,等着幸运之神的眷顾来拯救他们。
有了上面对菲利普夫妇爱慕金钱、追求财富的解释,便能够理解他们在游轮上发现于勒之后的一系列行为。很多文本解读认为菲利普夫妇为了金钱丧尽天良,面对衣衫褴褛穷苦不堪的亲弟弟竟然不施以援手。但反观菲利普家中现状,女儿们早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却可能因为家中经济窘迫无人上门求亲,若是富贵人家的女儿,恐怕早已名花有主。菲利普夫妇作为父母与母亲,看着女儿们尚未寻觅到自己的幸福,心中必定沉重又自责,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改变这样的窘境,孩子们就会走得更顺畅一些。但对这家人而言,最悲哀的偏偏就是无法改变的生活,菲利普夫妇的心情既沉重又恐惧,担心孩子们的未来过得不幸福,担心作为父母没有办法让孩子们脱离这种困境,更害怕依旧穷困的于勒卷土重来,如吸血鬼一般占领家产,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后惊恐、暴怒、逃离的行为,还能读出其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哀:为人父母者,希望儿女幸福;为家庭主持者,希望家庭富裕。欲翻身而不得,欲改变现状而无从下手,这是菲利普夫妇的可怜之处,虽然行为过分,却也弥漫着一股现实的悲哀,他们所处的社会,恰似鲁迅笔下的“吃人社会”一般,一点点侵蚀贫民的生活,而被侵蚀者却不能翻身。这正是作者批判的社会现实,又是作者所同情和怜悯的底层人民与小人物。
菲利普夫妇是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有血有肉的、感情复杂的生物。尽管他们身处不如意的环境,过着斤斤计较的物质生活,但从未放弃对丰富物质的希望和追求,反而在这“屡战屡败”的生活大作战中依旧保持着满心的期望,这又是令人可喜的。正因为在困境中久久拼搏而无法获得重生,才令人心生怜悯同情。作者通过塑造这对夫妇,恰恰是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悲哀里投射出彼时社会环境对小资产阶级的迫害。正如王富仁教授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看法:“它可以让一代代的儿童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代保明.一曲人性良知的悲歌——细读《我的叔叔于勒》[J].语文教学通讯,2016(14):53-55.
[2] 王楠楠.《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分析[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年1期
[3] 陈治勇,郑慧琴.冷峻的笔墨 悲悯的情怀——立足语言,重读《我的叔叔于勒》[J].语文教学通讯,2016(29):57-60.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v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