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学术理论梳理健康科普读书摘录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中医学术理论理论
【北宋】~【元】
对经典著作研究达到新阶段
①出现许多研究《内经》的著作,大多亡佚。
②出现不少研究《难经》的专著,保存下来的较少。 ③研究《伤寒论》的专著多达75种,伤寒学开始形成。 ④北宋成无己首次用《内经》《难经》理论对《伤寒论》条文及方药逐一注解,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
⑤南宋已经对《神农本草经》版本进行研究。
病因病机学理论创新发展
①南宋陈无提出“三因说”,将所有病因归纳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过饱、劳倦过度、房劳、外伤等)三大类。
②宋代病机制论的发展新趋势是强调阴阳偏颇、生克、气机的升降乖逆等。
望诊与切诊取得新成就
①宋代《伤寒名理论》《普济本事方》《幼幼新书》等著作中载有舌象、小儿虎口色泽变化、小儿指纹辨病法。
②南宋崔嘉彦用四言歌诀通俗简易地阐述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③元朝杜碧清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最早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分别论述舌色、苔色、舌面、舌质,基本概括各种主要病理现象,并绘制舌象图谱36幅,论述治证方药及病症发展、预后。
八纲辨证理论进一步深化
①南宋许叔微主张以阴阳为纲领,统领表里寒热虚实。
②金朝张从正重视表里虚实辨证,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③元朝朱肱将疾病的症状作为辨别表里的依据,重视以脉诊辨别阴阳表里。
脏腑辨证理体系奠定基础
金朝张元素结合临床实践,从生理、病理、证候、演变和预后、治疗五个方面对各脏腑进行系统的研究,使脏腑辨证施治自成体系。
南宋与金元学术创新
金元医学家敢于疑古,认为运气古今有异,古方不能尽治今病。因此标新立异,争创新说,出现学术争鸣。提出:火热论、脾胃内伤说、攻邪说、脏腑辨证说、药物归经说、阴证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三因说等。
中药学成就卓越 ①宋代《图经本草》《嘉祐本草》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中药学发展到达新高度。《图经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板刻印刷的中药图谱,绘制635种药材,共计933幅药图。
②金元医家以药物形、色、气、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套法象药理模式。
③中药种植技术提高,宋代约70种常用药物作为中药经济作物,人工大面积栽培,并在民间设立中药交易市场。
④中药炮制技术进步和规范,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炮制技术专章,将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规范。
⑤宋金元时期中成药剂型多样化: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花露剂、锭剂等。
方剂学发展与经方盛行
①宋代时方书发展的鼎盛阶段,分为官刊和个人方书两类。《局方》在全国普及。
②宋代张机学术地位空前提高,尊张机为“医圣”,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方称为“经方”,其他方则为时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m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