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2023-03-19 18: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欢迎阅读!
非正式,组织,大学
浅析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摘要:大学中除了有以行政班级的形式存在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数量繁多的非正式组

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正式组织,通过对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的影响,促进整个校园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大学生 管理

一、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介绍

(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非正式组织是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后来被巴纳德完善而被广泛接受。梅奥指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承担明确职能的机构。而非正式组织都存在于正式组织之内,它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共同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左右着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具有双重的作用”。正如“霍桑试验”中,工人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就是不要超过非正式的标准成为“生产的冒尖者”,也不要过低于标准,成为一个“生产落后者”巴纳德指出:“非正式组织有三种作用:信息交流;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的感觉”。这些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组织内部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会以兴趣爱好、格、生活习惯等为依据,形成许多的非正式组织。特别是大学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因此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大于正式组织。 (二)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正式组织之内的,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能够存在全是因为内部成员的情感、相互关系和协调性。但是,由于“校园”和“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存在,大学中的组织又区别于社会中的组织。 1. 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容易形成:大学的生源地是很广泛的,学生从家乡来到异地求学很

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不适应集体生活。且在大学与老师见面交流的机会较少,与同学几乎是朝夕相处。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他们更倾向于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2. 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年级的组织中。年级时,学生

对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抱有很大的热情,愿意多认识朋友,如果磨合的好就会形成非正式组织,如果不好,就不会形成。到了高年级,成员之间已经较为熟悉,形成了固定的“班底”

3. 大学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开放性:一个大学生可能同时存在与多个非正式组织中,一个非

正式组织也还可以是跨班级、专业、年级形成,比如“老乡会”等。非正式组织是成员多方面发展、多元化选择而产生的。 (三)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1. 根据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可以把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划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 1) 大学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相冲突或者一

致。这些组织对班级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多为学术性组织和阳光健康的兴趣型组织。校园中存在这些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可以活跃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2) 中间型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活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有时能主动投入,有时又

漠不关心,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加以引导,会使他们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靠拢。


3)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原则与正式组织不相符,内容也是不健康和消极的,

有时甚至会对正式组织有对抗的情绪或行为。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集体和学生的发展存在危害性,应该及时加以教导,预防他们产生破坏性行为而影响自身发展。 2. 根据非正式组织形成原因,可以分成情感型、利益型和地域型。

1) 情感型非正式组织顾名思义,是内部成员在情感交流上比较“投缘”而产生的。友情因

素在组织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此外,如果成员有着相同的爱好和观念,也会形成情感型非正式组织,比如各地大大小小的“歌迷会”,还有“**发烧友”等各种文体型的非正式组织。

2) 利益型非正式组织是基于组织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形成的,团体成员的目标是保护组织目

标利益不受损。比如几个学习上比较自觉的同学组成“研友”,彼此互相监督,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形成“统一战线”,互相帮助共同努力。 3) 地域型非正式组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老乡会”这类组织是由地域相近的学生所组成,

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地域的差异不仅带来文化上的差异,还有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尤其在新生中表现得突出。这类组织对于成员的心理归属,调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民族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这类组织进行一定的管理防止他们形成帮派而引起事端。

二、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一)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需要,这一点是正式组织不能比的,因此非正式组织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1. 现在在读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在他们的口中经常充实着:“无聊、寂寞”等

消极的词汇。非正式组织正是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孤独,这一点正是正式组织的不足。

2. 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生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非正式组织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和沟通渠道,增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3. 非正式组织可以从侧面反映正式组织的不足。如果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很多且活动非常

活跃,这就说明正式组织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内部建设存在着不足,凝聚力低。 4. 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一般沟通很及时,能够迅速传播消息。通过非正式组织,学生之间可

以获得大量及时有效地信息,学生工作者也可以获得学生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信息便于管理

(二)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没有严格的组织章程,没有指导老师,开展的活动大多无计划性,内部管理不正规,因此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1.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可能会降低正式组织的作用。这种不一致主要

表现在组织之间的对抗性和利益冲突上,会影响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 2. 不加以对非正式组织引导和管理会形成各个帮派,这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

开展和校园的稳定安全。

3. 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信息会受到某个成员的个人喜好的影响而产生偏差。有时为了维护

自身的团体而去散布谣言攻击另外的团体,特别是通过网络不仅传播的快而且传播的广。

4. 非正式组织有时容易干扰到正式组织的利益分配,比如在选举上,往往非正式组织成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9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