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现代社会对死亡文化的思考》,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现代社会对死亡文化的思考
作者:孔繁星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
摘要:生与死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起点和终点,如果出生给了一个人一个全新的开始,那么死亡就是给这个人的生命历程画上句号。本文围绕对死亡文化的思考,把人的死亡分为三个时间段来探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死亡;丧葬文化;临终关怀
在关于死亡的研究与分析中,学者们大多从死亡文化中的丧葬制度和礼仪方面着手研究,丧葬礼仪背后的文化价值分析成为学者研究丧葬文化和死亡文化的热点。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探索现代人如何更好的对待死亡的问题,目的在于对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死亡问题给一个初步的关于正确态度与方法的探索分析。 1 对死亡文化的思考
中国人注重以家庭、家族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看中家族的人丁兴旺,如果亲属和朋友死亡,在短时间内是很少能从痛苦中走出来,他们会把死亡当做生命中的不幸事件。在中国人的眼里,使父母延年益寿是儿女应尽的孝道,子女总希望老人可以活得更长久、无病无灾、远离死亡。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帝王耗费民力财力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一味的苛求生命的延长是不正确的,一些人企图通过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手段让自己和亲人延年益寿的做法实质上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是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意识的具体表现,如现在市场上保健品泛滥就是一种体现,使得一些老年人深陷其中,还有很多电视台都在做养生的节目,节目中专家给的配方和推荐的保健品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普通人也无从查证,这些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人们对死亡的“看不开”。虽然在古代已经有先哲告诉我们怎么看待死亡的问题,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待死亡依然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能坦然面对。
到了现代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变少了,封建迷信仍然在传播,传统的殡葬陋俗还在延续,依然注重“死亡仪式”,中国也一直保留着“厚死薄生”的传统并且衍生了一些扭曲的丧葬心里。中国人一直把死亡看做是人生大事,然后人们开始用这种死亡观念寻求和探索死亡中的经济价值,丧葬殡仪在传统社会里是一种祭奠的形式和文化,到了现代丧葬殡仪已经发展成了一种产业,商家们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利用死亡文化开始生产适合现代人消费的死亡文化产品。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丧葬产品,如纸,苹果手机,纸别墅,纸LV 包等等,陵园墓地的价格也一度上涨,殡仪服务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丧葬市场开始了消极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现代社会对待死亡的态度与方法
死与生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要正确对待死亡问题,人们首先面对的在有生之年对待死亡的看法的问题,所以死亡意识直接反应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在生前与死后对待死亡事件本身的认识。所以应该摒除愚昧的死亡文化与丧葬行为,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采取有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丧葬文化。所以对待死亡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一死亡前,二临终,三死亡后,三个情况应该采取三种态度和方法。
死亡前所要关注的就是死亡意识,在死亡意识方面,人们应该在生前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在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人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的讨论对我国现在的教育有众多积极的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教育意义,把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生活中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现代积极的死亡意识结合起来。
在怎么强大的人,在死亡即将到来的时候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依然是他不能避免的情绪,正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的恐惧往往是最大的,因为死亡只是他人的经历,我们只能见证他人之死,并从中想像,死亡是个体是身外的体验,所以不应该使死者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临终关怀是对即将死亡的人的特殊关怀和照顾。临终关怀应该建立在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的基础上,不应该建立在功利主义上或者交给私人机构作为盈利的手段,这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问题,避免把临终关怀像现代丧葬产业一样发展是现代人应有的一种道德。 丧葬文化是个体死亡后亲属对死者的一种祭奠和哀思的寄托,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畸形的丧葬观念和丧葬文化,大办丧事作为“尽孝”的一种表现,丧葬产品的样式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昂,使得丧葬产品成为一个赚钱的产业。这都是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我们应该崇尚“简丧简葬”,创新丧葬方式,剔除传统文化中愚昧的丧葬习俗和丧葬文化,着重发扬“祭奠”的文化价值,真正使丧葬礼仪发挥“祭奠”的作用,减少社会中不必要的物质和人力的浪费。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辛苦劳动,正是每个个体推动这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丧葬礼仪在适当的社会条件下应该由政府来操办,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殡仪馆、火葬场应该由政府规划、安排、管理,使遗体资源化,从死者死亡的那一刻起政府就应该承担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规范丧葬市场,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节省土地的占用,更有利于建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达安.苏静.死亡的文化呈现及意义阐释[J].山西师大学报,2014,(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豆豆蔓.中国传统死亡文化观及其对死亡的教育启示[J].http//www.92to.com / wenHua/2016/02-26/1518920.html
[3] 臧颖.林日英.刘畅然.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类死亡文化的发展方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
[4] 陆杰华.张韵.转型期中国死亡社会学的思考:现状、进展与展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作者简介:
孔繁星(1993--),女,汉族,陕西铜川人,学生,社会学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4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