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共襄盛举”小议》,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共襄盛举”小议
作者:刘鑫鑫 刘晓凯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
摘 ;要:“共襄盛举”一词是公共场合致辞或媒体用语的惯用词语,但是存在不少误用现象,关键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襄”的含义,也没有弄清楚该词语的使用环境,本文尝试探析。 关键词:襄;盛举 作者简介:
刘鑫鑫(1990- ),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研究生在读,大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刘晓凯(1989- ),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研究生在读,大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1
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以及演说、致辞等场合,“共襄盛举”频繁出现,似乎成了参与活动或出席会议的代名词。例如:
① 为支持韩寒2000万元征集“代笔”的证据,范冰冰表示“愿加磅两千万,共襄盛举!”(广州日报,2012年1月18日)
② 在芬芳馥郁的金秋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1.6万多名宾朋好友,欢聚西子湖畔,共襄人文盛举。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浙江隆重开幕了!(浙江文明网,2011年10月12日) 以上两个新闻案例经过仔细推敲,“共襄盛举”一词在其中的运用不甚相同,这就给人感觉莫名其妙,是非对错很是值得商榷,而要研究“共襄盛举”一词,核心之处便在于这一“襄”字。 襄,甲骨文为 [1],金文为 [2],篆文为 。
从甲骨文到金文,形体变化较大,篆文相对金文而言更加紧凑、符号化。于省吾判断甲骨文 是 字的初文,和从衣的“襄”字古时通用,卜辞用为地名。就金文、篆文形体来看,形如手拿农具在地表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许慎解释其义为“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3]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第三章一:“‘解衣耕’是一种耕作的方法。‘衣’指地的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皮。”由此可见,“襄”的本义是解衣耕地,即翻开耕地表层,在下面湿润的土上播种,再将表层的土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成长。
经过本义“解衣而耕,即翻开、除去表层土地而耕种”的引申,“襄”有了“除去”的意思,如《诗·鄘风·墙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毛传:“襄,除也。”;后引申为“平定”,如章炳麟《魏武帝颂》:“出车而玁狁襄,戎衣而关洛定。”[4]
由“除去”“平定”意思可以扩大到泛指“成就”“完成”“成全”之意。如:《左传·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礼也。”杜预注:“襄,成也。”“襄事”就是“做成功事情”。 “成就”、“成全”进一步引申就有了“辅助”“帮助”的意思。《正字通·衣部》:“襄,赞也,助也。”清人段玉裁也说:“今人用襄为辅佐之义。古义未尝有此。”[5]
此外,有人认为“辅佐”、“成就”别人的前提在于“参与其中”引申出“参与”的意思,并在会议、聚会、晚会等场合频繁使用,成为惯用语。如:共襄盛会。“盛会”意为:盛大的聚会。虽然辞典中为收入此义项,但这里用“参与”的意思(即共同参与盛大的聚会)比“辅助、成就”的意思更加合理,这是无可厚非的。
“襄”字取“完成”或“辅助、帮助”之意时,在合成词中较为常见,如:襄事(完成事情)、襄理(协助办理)、襄助(辅助)等。
而“共襄盛举”中的“共襄”首次出现于明张居正的《答王鉴川计贡事利害》:“刘院既知此事颠末,又与公同心,必能共襄大事。”此处“襄”取“完成”之意,这句话意思是说:刘院既然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始末,又能够与你同心同德,必定能够齐心协力完成这件大事。“共”与“襄”连用表达出共同或是齐心协力完成的意思。
又如:《花城》1981年第3期:“望即反省自身,断然起义,同襄义举。”这里的“襄”取“辅助、帮助”之意,“同襄”即为“共襄”,“同襄义举”就是“共同协助以完成正义之举”的意思。可见,“共襄”之“襄”可用“完成”之意,亦可用“辅助”之意。
在今天,关于“襄”字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莫过于“共襄盛举”。其中“盛举”指盛大的活动或美事,规模、局面、影响力非常宏大,不是指一般小事或私人活动,更不是指非正义事情。 与“盛举”近义的有“义举”、“善举”(为了公众利益从事显示崇高和大无畏精神的行动;疏财仗义的行为)、“盛事”(大事)等。而“共襄”常常与这些词构成惯用语,如:共襄盛举、共襄大事、共襄义举、共襄善举等,尤其是“共襄盛举”一词,常用于隆重的晚会、重大活动、大型聚会等场合。在这里的“襄”字可以取常用的“完成”或是“辅助”之意,又可取其发展出的惯用意思“参与”,都是合情合理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那么“共襄盛举”可解释为:(大家)共同完成或是辅助以完成盛大的活动或事务;共同参与盛大的活动或事务。不过,根据前面的理解,该词语使用并非是随意为之的,前提必须是大家共同参与或是齐心协力完成,而参与和完成的必然是盛大的活动或重大的正义的事务。 由此,我们再看篇头的案例,韩寒两千万来征集代笔证据,只是钱的数量大而已,并非是什么“盛举”。相比而言,后一个案例用法就比较恰当,表达五湖四海的人们共同参与来欢庆残运会开幕式这一盛大活动,用的“共襄盛举”的惯用意思,即大家共同参与某项重大活动。 以上的误用案例告诉我们,对于词语的使用切不可没有根据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只是单纯追求用语的文雅美观,却忽略了本质的词义以及用词的范围、程度、前提等,这样做只会给人不知所云、附庸风雅之感。因此,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影响广泛的媒体报刊上,要慎用词语,善用词语,尤其要规范使用源远流长的古词古语,为了追求词语的正确使用,要有“刨根问底”的严谨精神。 参考文献:
[1]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中华书局.1996年5月.
[2]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年12月.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九卷)[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6月.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u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