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摘要》,欢迎阅读!

如唐玲玲在《寄我无穷境——苏轼贬儋期间的生命体验》中指出:“苏轼的晚年,在穷独海外、人事断绝的瘴云蛮烟中,对自己‘一生凡九迁’的心路历程和心灵轨迹,作出总结,并升华为一种心理经验,一种实现自我的‘内在超越’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苏轼出生于 1037 年,生活在北宋前期。这种生命意识发展到宋代,已经是 成熟的宋代士人集中思考的命题。他们参考以前士人的种种生活,对自己应负的 使命和自己的理想生活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苏轼由于仕宦沉浮,加上他自己所 受的教育和自己的智慧,对生命别有一番理解。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 轼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苏轼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并以他的智慧把 儒释道思想有条件地吸收融合,使他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都能坦然地面对各种困 难。尽管被贬,仍然关心百姓;尽管生活困顿,仍然在最贫穷的时候享受生活的 安闲。正是他的豁达和圆融,才使他写出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词句,在儒释道互补的作用下,苏轼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超然旷达,在政治 上失意时,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感受人生的真谛,如果有机会,他 就尽力做一个好官,勤政为民,兢兢业业。
叶嘉莹说:“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折,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苏轼也曾痛苦过,但是他总是以通观历史的眼光使自己从悲哀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他的词有很多是既表现痛苦,又表现超越痛苦,使他的词集中了悲慨和旷达。
通过苏轼词中的酒意象,我们看到了热爱生活、追求快乐的苏轼,看到了痛 苦抑郁、借酒浇愁的苏轼,也看到了心灵向往归隐、精神自有家乡的苏轼。
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苏轼已经六年没有与弟弟子由见面了,他们曾 经在怀远驿中有过盟约,等日后功成名遂,完成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时,一定及早 退隐,一起回故乡,纵情山水,共叙手足之情,闲居之欢。那以后他们无数次地 在相互赠答的诗篇中提起这个旧梦,念念不忘这个约定。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 日,你我又要相隔千里,不能共同度过这个中秋了。朗月清辉之下,诗人举杯望 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
这是苏轼在密州时期所经历的思想的苦闷与超越的诗意总结,由于仕途上的 进退失据、亲人的长相别离以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永恒悲感等等, 使他开始深刻思考,而最终归于一种更高远、更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无 始无终的时空之流中,探寻自我生存的位置,审视人间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悲凉 和沉重都显得淡如尘烟、轻若鸿毛。在隽永哲理的关照下,词人内心的激浪怒涛 俱收眼底,空灵迷惘,但境界阔大明朗,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上片从问青天开始,对天上人间进行对比,描写了天上和人间的不同。诗人 对现实的复杂和无情感到迷茫,希望能有一个美好的桃花源等待他的入内。可是, 桃花源毕竟只是人们虚构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能进入月宫,也许月宫 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同样只是一种有缺陷的美好,或许在我们视线的尽头,在令 人欣羡的瑶池仙境,同样有人正怀着无比神往的心情注视着这个在我们看来如此 凡庸的人世间呢。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大悖论,拥有的永远不觉得美好,美好的 又似乎总在无法企及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一番矛盾和思索,表示仍然要回到现实, 珍惜人生。下片则抒发了人生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相对应,也承认了 生活的必然性。夜已深,月光悄悄转移,照在朱红的阁楼上,又射进窗户,照着 床下不眠的人。诗人不禁痴问:月亮啊月亮,你怎么不会像人类一样为情所苦, 为什么偏偏在人们远别的时候才变圆、挑动离人们的满腹愁思呢?其实,正如欧 阳修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 圆缺一样,是从古至今都不能改变的。但是苏轼并没有一直陷在这种永恒的悲哀 中,而是转换思维,安慰弟弟,深情地说:只要你我同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不是也是值得我们安慰的么。
苏轼显然承袭了前人的思想,并因其自身心灵的敏锐和经历的丰富而使这些 感受更为深刻。但是,他并不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始终保持希望和追求,保 持乐观旷达的情怀,肯定个体生命的珍贵和价值,并执着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这 些前人的消极的思想,在苏轼这里得到了超越和升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深。
后来由于自
己的政见与神宗时期主张变法的皇帝和王安石不合,后来又由于主张反变法的领袖司马光的政见不合,再加上被小人陷害,深陷党派斗争的漩涡,所以屡屡请求 外任或被贬。当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痛苦难解时,他就只能被迫进入老庄哲学 所设立好的另一价值取向:超脱人伦,回归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及 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稳定的历史性追求与历史性心态。这种追求和心态与他们的 投身人伦,渴求仕途进取的功利追求与心态正成互补,这构成他们的两面人格及 自我圆通的人格保护。这已经成为他们无可或缺的生存方式,这里有很深厚的文 化内涵,既历史地展示着他们的文化时间,又现实地允填他们的生命文化空间, 他们在这里追求与实现着历史限定的人生价值,并以此为价值标准厘定自己的现 实生存状况。所以,中国古人超脱人伦回归自然的追求,主要的并不是标榜与表 现,而是一种生存的文化必然性,这已经很充分地转化为他们的文化序位感,并 确定着他们的现实文化序位„„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群体的人伦投入的热情与功 利追求愈是受到压抑,他们便愈是活跃着超脱人伦回归自然的心态;而他们受到 的人伦压抑在由帝王意志决定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又是必然的„„他们中的绝大 多数不过是把这种心态限定在精神活动中,是对于人伦欲求的精神性补充。”(《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q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