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强化案例分析

2022-10-31 23:07: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负强化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案例分析,强化
负强化案例分析

甘旭廷 115621002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咸宁 437000)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良性行为需要我们保持或者增加其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就是这样一种矫正技术。由于负强化不仅可以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也能使当事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里将通过几个生活中的负强化案例来说明其重要性。

关键词 良性行为,负强化,矫正技术,案例

1 引言

运用负强化可以消除不良行为,同时建立替代的良好行为。但是,这个过程是怎么实施的呢?和正强化过程中在目标行为正真开始增加以前,需要正强化物与良好行为的多次配对出现一样,在负强化过程中,也需要多次使用厌恶刺激,待良好行为出现后,再予以撤销。这样反复结合,直到当事人不必亲自承受厌恶刺激就能产生良好行为为止,这才表明负强化过程取得了效果(伍新春&胡佩诚,2005



2 案例分析一

2.1 案例简介

一个小孩在商店里看到喜爱的玩具,想要妈妈买给他,遭到了妈妈的拒绝,于是孩子就会不停哭闹。最后,为了避免他的哭闹,他妈妈还是给他买了玩具,他也就停止了哭闹。 2.2 案例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小家伙“运用”负强化的手段成功地“塑造”了妈妈“买玩具”的行为:妈妈学会了及时地给他买玩具,因为她想避免孩子发脾气(负强化物)。这个案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厌恶刺激(妈妈拒绝买玩具时,小孩子就哭闹) (2)、当良好行为出现后就消失厌恶刺激(妈妈妥协,买下玩具,小孩停止哭闹) 这个案例也可被称作为正强化误用案例,案例中儿子的哭闹行为是由母亲购买玩具的结果正强化的。那么母亲购买玩具的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呢?即是为了消除儿子的哭闹行为的负强化所致。但是,长远的来看,不利于儿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只能加剧儿子的无理取闹。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1)对儿子的哭闹行为采取不理睬态度,坚决不通过买玩具来正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消失了买玩具这个有益刺激,孩子的哭闹行为概率便会降低;2)对儿子的哭闹行为采用惩罚,这里采用的惩罚手段有:斥责,反应代价。斥责可对孩子作口头警告,


谴责性的眼神,不赞同的表情等。但是家长经常使用不当,以致负面效果多于正面效果。此外,由于斥责也代表着某种形式的关注,反而成为了强化物达不到惩罚的作用,需慎用。反应代价,家长可以通过减少孩子零花钱来使他意识到哭闹行为的严重性。负强化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厌恶刺激,待良好行为出现后,再予撤除(吕静,1992。斥责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反应代价的效果。

3 案例分析二

3.1 案例简介

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时间早几分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闹起来。 3.2 案例分析

在闹钟响起来之前就醒来实际上就是负强化作用的影响。在这个例子中,“闹钟”是负强化物,“醒来”是正性行为,你是在以前的经验中学会了在闹钟响起来之前就醒来,因为你不喜欢闹铃声,“醒来”是为了避免听到闹铃声。心理学家用强化来解释特定事件能够增强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应的趋势这一事实,这些事件就叫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两类,HowardHKendler指出:“区分两类强化物是有帮助的。正强化物,如食物,由于它的呈现增强一个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负强化物,如一阵风或电击,由于它的结束而增强联结HowardH·Kendler1963

从行为与结果关系考察,BarrySchwartz将效果律作为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效果律研究的焦点是行为和它的结果、反应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确认四类行为—结果关系类型。一是行为能产生积极的结果,这种关系叫正强化,二是行为产生消极的结果,这种关系叫惩罚,三是行为导致已经呈现的刺激结束或移去,这种关系叫负强化或逃避。最后行为可能防止消极事件发生(BarrySchwartz1984)

4 问题与讨论

负强化中应用到了厌恶刺激,其目的是为了引起良好行为产生的动机,并欲摆脱之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当孩子不哭闹时,这些厌恶刺激便被“自然失效”,但这种自然失效使儿童意识到主观相倚性与客观相倚性一致,导致个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不哭闹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正确理解负强化的应用需要涵盖以下三个要素,即一个行为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行为的增强。三个因素缺一不可(马仁海,2010

由于厌恶刺激使行为者产生极大的不适感,一旦出现某种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就会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因此负强化是“不得已”的增进良好行为有效方法,一般用于程度较重的不良行为。

尽可能避免被误用,常会不自觉地误用负强化中的逃避和回避反应,以致维护或形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对于不同的个案需要仔细加以分析,个案不同其矫正方法也不同。负强化需要与正强化相结合,无疑会大大增强行为矫正的效果。



5 参考文献

BarrySchwartz(1984). NortonandCompany,PsychologyofLearning&Behavior32403-407. Howard,HKendler,(1963). AppletoncenturyCrofts BasicPsychology44,530-54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nd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