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2022-11-27 10:09: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欢迎阅读!
非正式,中学生,群体,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作者:陈兆宏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7

群体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各种群体组成的共同体。根据群体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我们同样可以把中学生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或班主任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非正式群体是一个与正式群体相对应的概念。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既无组织,又无任命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在彼此产生好感、兴趣和爱好相似或在生活中有相似经历的基础上,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种类大致有四种类型: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其存在的种类尽管多种多样,但都有共同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内有较强的凝聚力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其成员为填补单调、枯燥的校园生活,满足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成员之间的感情比较密切,向心力强,互相依赖、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思维方式趋向同一。群体的成员因靠比较牢固的感情纽带所维系,意见往往高度统一,能够忍让和谅解,很少发生冲突。对外则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一般具有排他性。他们对其他非正式群体或正式组织中有损于本群体利益的行为有一定的抵制力。如当学生工作部门查处学生中的违纪问题时,一旦其中涉及到该群体成员,这种抵制力就显而易见。当某一成员遇到责难时(尤其是在校外),其余成员也会挺身而出,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

2群体具有内部约束力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虽无法定地位,群体成员间关系无明确规定,但是这些群体往往抱团亲密,他们共同遵守着非正式群体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但其约束力很大,成员间的从众行为较为明显。非正式群体成员往往对群体有一种较为强烈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当自身人格、尊重、相爱、相助的需要在正式群体组织中得不到满足时,则会更加依赖非正式群体,把它当作精神依托。这样,非正式群体内部自然形成的规范就对其成员产生较大的约束力,大家默认,并自觉遵守着这些规范成为个体采取从众行为的主要压力。当某个成员的行为有悖于其他成员时,就会被群体成员当作离异分子而受到非议的和排挤,这种内部的压力和约束力往往会超过正式组织的约束力。 3非正式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机制,但它同正式组织一样,往往有一二个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或领袖人物。这些人物是在长期的交往中,个别人通其自己个人的品格、才能、经验、处事待人的能力等因素,逐步在群体中建立起威望,被大家公认并受到大家尊重。这些人物虽然不是通过选举或任命,但其核心作用却是明显的,成员的行动往往由其来指挥,纷争由其来调解。他们在群体中起着指导、协调、激励和榜样等作用。①核心人物的强弱往往成为群体力量强弱的标志,中心人物的去留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存亡兴衰。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不一定是教育者所希望的,但也不是教育者所能阻止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可能起促进或补充作用,也可能起干扰破坏作用。即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中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来源于它与学生正式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又基于非正式群体的内部具有积极因素的共同基础,从而使它的社会性的主导方向倾向于社会主流,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一致。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沟通情感和满足心理需要的作用;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作用;相互激励引导的作用;智能互补的作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消极作用的一面,常常表现在其利害关系与学校班集体发生矛盾,它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易于采取共同的抵制行为,与集体对立起来。这种阻力来源于它内部狭隘的思想基础,从而使它的某些行为背离了主流,与集体的目标相悖,成为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障碍。学校里有些严重问题的造成,根子就是这些非正式群体所形成的小团体小帮派社会理学认为,在团体条件下,所提的建议比单独提的建议更富有冒险性。1961年,美国社会理学家斯托纳通过选择困境问卷调查,发现团体决定中个人更具有冒险倾向。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以防止学生非正式群体消极作用的恶性发展。

5有灵敏的信息渠道来维持日常的活动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由于活动范围大,交触面广,交往频繁,同时是以感情来维系。因而,一般而言,对外界的信息灵敏度高。一旦某个成员截取某一信息,这一信息便会在这一个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具有信息渠道畅通、传播较快的特点。同时,信息的灵敏也带来了片面性。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由于人数多,涉及面广,很容易制造舆论,散布谣言,一些不良情绪和偏见也很容易相互影响,引发群体性的消极行为。这一点也严重妨碍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曼对美国中西部十所中学生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以左右教学的效果,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能阻碍学习。因此,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引导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目标一致,形成合力,促进班级建设。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刑以群.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288. ②时荐华.社会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09-310.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王道俊.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nZ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