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师生理科学习的重要性及策略》,欢迎阅读!
![幼师,重要性,生理,策略,科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96.jpg)
幼师生理科学习的重要性及策略
摘要: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幼师学生对理科的学习兴趣日趋减弱,从幼儿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及科学使命着眼,幼师生学习理科知识不仅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针对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本文提出
关键词:幼师学生;理科学习
作为自然科学的理科渗透于社会与生活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从小对孩子实施必要的自然科学教育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幼儿教师自身的理科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幼儿的自然科学教育。幼儿教师担负着启蒙教育的重任,对幼儿认知模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影响深刻。对幼儿教师而言,基本素质中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技能课一样重要。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广泛、丰富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好奇而执着,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幼师学校,理科课程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养幼师生科学素质的主要任务。
自然科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人的自然科学能力对其他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学者殷红博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类理科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并且具有个性化的训练,幼儿相应的理科能力会得到理想的发展,而一旦错过关键期则会造成发展不足,可能会给后续的学习带来影响”[1]。幼师学校的毕业生正承担着开发幼儿理科能力的重任,如果自身自然科学素养不高,轻者不能胜任本职工作,重者对幼儿的后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保持学生对理科学科的热情,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理科,实在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大事。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幼师生理科学习的重要性。
1幼师生源现状
自从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以来,幼师学校各级领导对理科教学高度重视。但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招生的快速扩张及私立学校的恶性竞争,幼师学校的生源与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学生录取分数低,整体素质差,理科基础尤其薄弱,再加上他们对开设的理科(包括数、理、化、生)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兴趣不浓,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致使成绩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能完成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已实属不易,再谈什么拓展延伸那简直就是奢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显性的表现是学生的理科成绩直线下降,隐性的后患是幼师学校毕业生理科素养的低下,从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这种隐性的后患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执教能力的薄弱,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是幼儿园的不满意、家长的不满意、社会的不满意…。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2结合现状制定策略
2.1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缺乏理科基础知识的幼儿教师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也无法解答幼儿的问题,更无法指导幼儿科学活动。按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幼师生掌握的理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但广泛性和应用性远远不够。因而,幼师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经常通过书籍、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收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当今的社会热点,如统计数据、调查取样、食品安全、白色污染、克隆、能源危机等,将这些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扩大视野,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教学中应尽量采取直观手段,积极运用标本、模型、实物、挂图等教学媒介,多做实验,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多带学生外出参观和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鲜明生动,记忆深刻。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普手抄报比赛或科普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然科学信息,并且相互交流。
2.2发展多种能力,为学生将来指导幼儿科学活动打下素质基础。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幼师教学以掌握基本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制约幼儿教师指导幼儿科学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为适应新形势理科教学重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3]。
2.2.1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幼师生科学素质终身发展的动力。据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对于自己以前在书本中学过的科技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涉及到最新的书本上没有学过的科技知识则了解得不太多,所以幼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学生当成发展变化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介绍不同动物的种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收集一种动物的有关资料,将资料整理好后,派一名代表当小老师向全班介绍该动物的情况;布置开放式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等。
2.2.2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品质。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从事科学活动的开端与源泉。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发现幼儿的问题与兴趣。因此,幼师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等品质。首先要指导学生避免先人为主,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轻信和盲目崇拜权威,注意使观察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提高观察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其次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和实验等不同的观察对象,并注意将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观察
途径,使学生养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观察的全面性。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维、大胆想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观察更深刻。具备大胆想像的素质对于指导儿童的大胆探索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了解学生的观察类型特征,针对其不同地特点加以改善。如对于擅长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易忽视的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2.2.3 创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目前,幼儿园科学活动越来越强调幼儿的操作,而一些幼儿教师常常抱怨科学活动中的小实验成功率不高,这与幼儿教师本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够有关。幼师生的理科课程较少,实验不多,为了幼师生的操作能力,应尽量将演示实验改为操作试验,经常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在课后做实验,如做自酿甜酒、种子发芽、自动喷泉等实验;组织学生为幼儿园制作科学小玩具,如走马灯、不倒翁、万花筒等。在实践中学生相互交流,总结成功的经验,能大大提高动手能力。
2.2.4 加强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许多幼儿教师常常照搬书本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幼儿的问题,不能灵活解决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灵活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知识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幼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引导学生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带领学生调查池塘的污染状况时,引导学生用化学的方法分析水的成分,用生物的知识调查水中的生物,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调查的结果、计算池塘的面积和容积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幼教实际,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