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个人工作计划excel》,欢迎阅读!

个人工作计划 excel
篇一:个人周计划工作表】
个人周工作计划表
【篇二:电子表格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 excel 2003 中文电子表格 教学计划
一、学科基本内容 本学科本学期的内容是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了解单元格、工作 表、工作簿,学会录入数据,会对工作表、单元格进行编辑,会对 工作表进行格式化处理,会对工作表进行复制、删除、重命名、排 序操作,本教学内容有趣、实用,但逻辑性强,要求学员一定要打 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深入学习。 二、学科培养要求 通过学习培养学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素养, 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意识。
1、“双基 ”目标 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学会单元格信息的录入,学会对工 作表中数据的编辑,学会设置工作表的格式,会对单元格进行合并 和折分,会对工作表进行删除、复制、移动、更名等操作,会使用 剪贴画、艺术字来美化表格,会使用函数处理数据。培养学生利用 电子表格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情意目标:
培养学员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培养学员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员电子表格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施设备 要求
硬件要求:微机室、投影机、幕布 软件要求: excel2003 、电子教 室 四、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员制订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员学有所思,思有所指, 让学生通过一个一个的任务,从成功走向成功,使他们享受成功的 体验,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小组协作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采用个人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的 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设置情境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设置,通过设置合理、有趣的情境,引导 学生进入状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成功地完 成学习内容。
4 、学以致用法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学习中多给学员设置
一些 与应用相关的任务,通过实用、有趣的任务,让学生感到学习重要 性,感受成功的同时,有时也能感觉到不足,从而激发学员们的学 习动力,通过用,提高学员的适应能力,为工作、再就业提供良好 的基础。 教学具体措施及辅助活动
1 、利用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素材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2 、自主先择 一个主题,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五、课时要求: 本学期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共安排了 200 学时。 六、学分要求: 共 15 分 七、教学进度表
【篇三:利用 excel 拟订简单工作计划表】 利用
excel 拟订简单工作计划表 金桥信息 -科普频道 本站原创 2005-12-20 如果你是个经常接触电脑而又工作繁忙的人,那么你一定需要制定 一份工作计划表,拟订工作计划表可以有许多途径与方法,使用 excel 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在 excel 中通过 if 函数来对时间进行判断, 如果时间到期就进行标记。如果需要拟订新的工作计划,只要把具 体的内容加入到新的记录里就可以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操作。 打开 excel 软件,给工作簿命名。然后在表格的第一行 a1 中输入 工作编号”在bl中输入 工作名称”在cl中输入 计划时间”, 在 d1 中输入“到期时间 ”,在 e1 中输入“工作状态 ”。然后输入几条 初始的工作计划,以利于下面的操作,大致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选中 “工作状态 ”下面的 e2 单元格,点击插入菜单下的函数 命令,在 “插入函数 ”对话框中选择 “逻辑”函数类中的 if 函数,点击 [确定]按钮,然后在弹出的 “函数参数 ”对话框中,分别在 logical_test 行中输入 d2=today() 、
value_if_true 行中输入 “刚到 期 ”、value_if_false 行中输入 “未到
期 ”,并点击 [ 确定 ] 按钮,然后点 击 e2 单元格,在输入框中把函数改为如下图所示的函数,输入过程 中包括的引号是英文输入状态下的双引号,是 excel 定义显示值为 字符串时的标识符号,即 if 函数在执行完真假判断后显示此双引号 中的内容。
最后,我们在给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颜色显示。选择 e2 单元格, 然后选择 “格式 ”-“条件格式 ”菜单,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增加两个条件, 这样三个条件分别显示三种不同的效果。然后把 “已到期 ”的单元格 设置为灰色,把 “未到期 ”的单元格设置为绿色,把 “刚到期 ”的单元 格设置为红色,具体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最后,我们选择 e2 单元格的填充柄,向下拉覆盖 e 列的所有有内容 的单元格,实现函数粘贴。这样整个表格的效果就出来了。最终的 效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一看到红色的就知道是今天要办的事,还可以浏览绿色的要办 的工作,非常明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