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欢迎阅读!

二、简答题
1、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首先应作出对与不对的判断。应该说,这种是违背实际的。虽然这是毛泽东主席的话,但现在我们历史地客观地看,仍然可以也应该作出符合当时历史的判断。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A、这与当时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状况的错误估计有关。B、这实际上是把文学艺术划入了意识形态,忽略了文学艺术对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C、有题材决定论的倾向,将文艺的题材等同于主题。】
2.《三里湾》虽然也是歌颂合作化运动的,但却因没有表现出“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而受到严厉批评。请问,所谓“两条道路”指哪两条道路?这部小说对两条道路斗争的 “消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采取这种表现方式的主要原因什么?
【首先,应回答所谓“两条道路”是指“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然后,再说明这种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把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尖锐对立。第二,这种斗争主要是通过家庭人伦关系的变化的来表现的。最后,还应说明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较少受到当时流行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3、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也都具有很浓重的幽默色彩,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 【A、王朔是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与北京的血缘要比老舍淡很多。而且,他所熟悉的主要是北京的大院,而不是胡同,大院里的居民都跟他一样,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里的年轻人虽然也操一口流利的京腔,但也不是地道的北京话。B、王朔的幽默不是来源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而是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C、此外,王朔笔下的人物不再像老舍笔下人物那样一本正经,而是竭力地玩世不恭,以流氓自居。】 4、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
【A、散文化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过较大的成就,在废名、沈从文、萧红之后一度中断(甚至在废名之前还可以加上郁达夫),汪曾祺的出现连续了这个被中断的遗忘的小说风格。B、汪曾祺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实绩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当代青年作家,如阿城、何立伟、阿成等,使散文化小说得以发扬光大。C、汪曾祺小说的承前启后作用还表现在更新当代小说的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使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
5、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线索是什么?
【主要精神线索有五点,现实主义主潮、启蒙与救亡交织的文学主题、“化传统”与“化西方”相结合、主体创新精神和文体自觉意识、雅俗二元的对立互补。】
6、简述晚清文学思潮,并论评其与“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
【晚清文学思潮介绍见教材论述,它和“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在于,一是为之提供养料,如晚清翻译小说,一是为之蓄势,即作准备,提供氛围,如晚清“三界”革命,一是为之提供反省的机会,即如何突破传统思维,进一步与西方对话。】
7、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文学革命的前所未有在于,它是启蒙的运动,它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它为文学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新方向。文学革命的意义是:白话文推广,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成绩,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8、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
【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9、从生活、思想、文学三个方面说明“山药蛋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见教材】
10、分别说明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杨朔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重意境。秦牧的散文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重知识性。刘白羽的散文把革命激情熔铸到自然美景的描写中,重激情。除个人各自表现出的不足外,三人共同的不足是缺乏对现实的直面,主体性力量不足,此类散文容易变成时代的美饰。】
11、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成熟的标志?
【应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这句话中去理解。“开端”重在强调形式和内容的新颖,“成熟”重在主题深度的开掘和表现。】
12、九叶诗派是在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九叶诗派在现代文学史中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具体论述见教材】 三、阅读理解
【提示:一要仔细阅读教材中有关作家的评述,把握核心艺术要点,二要认真阅读提供的原文,把握形式和内容,思想和心灵追求,三要积极发挥,注重文采和个人见解的表达。】
1、试论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谈一谈你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观点的看法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语言,二是地域风情,三是人物性情,四是文化格调,即作品整体透露出来的文化价值取向。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观点的看法属主观题型,可仁者见仁,只要说得有道理。】 2、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文学建设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首先时反叛和超越的关系。传统文学发展到晚清时期事实上就已经存在面对现实反映无力的问题,因此新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否定。其次要看到也有继承的关系。这种继承从思想的层面上讲,就是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精神的继承,就是现实主义美学(沈从文也许更突出传统的田园诗意美学)的继承,就是民本思想的继承,从心理上讲,就是浓厚的民族自强心理、集体心理,从文学形式上讲,就是语言、叙事、篇章和结构上的中国化、民族化。本题自由发挥空间较大,应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诗评家唐湜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具体说明赞同还是不赞同
【这是一道客观文学史现象蕴藏在主观判断中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两个“诗的新生代”最初准确归纳,然后再作出是否赞同的主观论述。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具有历史的意识,即把这两个诗派和其前的诗歌放在一起作比较,然后才能得出应有的结论。】
4、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和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
《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5、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一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同意。理由:1、悲壮的含义。因为悲壮一般用于肯定性对象,也就是吴荪甫的行为中包含着某种合历史的规律性,不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2、形象分析。先分析吴荪甫的悲剧一面(他的性格、行为、理想等),再分析他作为民族资本家身份所具有的两面性;最后分析他的值得肯定的一面。3、文学史价值。吴荪甫作为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这一个”,具有相当的文学史价值(也可谈谈形象塑造中的不足之处。】
6、朦胧诗主将北岛、舒婷、顾城各自的诗歌个性是什么?如何定位朦胧诗的文学史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D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