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言迁移对学习日语的启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言迁移对学习日语的启示
作者:青措卓玛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21期
摘要 语言迁移现象一直是学习外语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汉语和日语在使用汉字等方面有不少“共性”,同时在语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对日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通过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语言迁移;日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69-02
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焦点问题之一。学习者在目标语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总会套用母语的结构或语法等。究竟什么是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对日语的学习究竟有何利弊?又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实现语言迁移对日语学习的正迁移? 1 语言迁移概述 1.1 语言迁移的定义
语言迁移有很多种。传统意义上对语言迁移这一概念的界定,如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所认为的:语言迁移就是在二语习得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1]。语言迁移包括很多方面的“迁移”,不仅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过去经历和活动以及以往的知识和形成的习惯都可能成为外语学习的出发点。 1.2 语言迁移的分类
语言迁移的分类有很多,比如按内容分,可以分为语音迁移、语法迁移、语义迁移等;按对学习外语的优劣点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下面仅谈谈语言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正迁移和负迁移。
1)正迁移现象。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容易出现正迁移。汉语和日语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语音方面,日语的部分假名的发音与汉语相似,汉语中存在的音素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其迅速掌握日语的发音[2];②在词形和词义方面,汉语和日语有部分日汉同形词,即用相同的汉字标记的意思相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或十分接近,如社会、人民、政治、文化、学校、旅行等。由于汉语与日语在词形、词义或词音上的相同或接近,对于中国学生理解和记忆日语单词带来方便,形成语言的正迁移。 2)负迁移现象。当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比较微妙的时候,学习者往往会依赖母语的一些规则,产生负迁移现象。①在语音方面,日语中的特殊发音很容易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例如,长音的“おばあさん(祖母)”容易读成“おばさん(阿姨)”等。②在词义方面,汉语和日语有部分词形相同但意思相差甚远的单词。比如“娘”“丈夫”“人参”“麻雀”“手纸”等,对于汉语和日语是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单词。③在词形方面,有些词形看似相近,但是书写起来大相径庭,如:“労”和“劳”,“器”和“器”,“涼”和“凉”,“単”和“单”等。
由于汉语与日语在词形、词义或词音上的差异,给中国学生用汉语去理解和记忆日语单词的习惯带来很大困扰,形成语言的负迁移。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不容置疑,语言迁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总结起来,主要包括语言因素、社会因素、标记因素和学习者个人因素等。 2.1 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的共性,也就是语言迁移的基础。研究者认为,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具有相同性,这些相同性促使语言的正迁移。二是语言之间的差异。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语用各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迁移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2.2 标记因素
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是由“原则”和“参数”构成的。“原则”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规则,“参数”因语言而异,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标记理论框架内的语言迁移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特征的迁移程度依赖于其标记程度。有些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会阻碍学习目标语,而有些差异则不会。如果迁移的语言规则或现象是无标记的,会影响语言迁移。换言之,当母语为有标记时,语言迁移现象就较不容易发生。 2.3 学习者个人因素
很多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距离的感觉直接影响目标语的学习。有些学习者十分倾向于将其预先习得的语言知识迁移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去,而有些学习者则不会。因此,这与学习者对于目标语的特点的认识有巨大关联,也就是说与学习者对语言的认识有关。 3 语言迁移对日语学习的启示 3.1 掌握语言学习的共同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同语言的共性,本质上在于各自用一套稳定的声音信号和一套稳定的字形符号作为外壳去表示一定的思维内容,其思维的内涵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另外,从语言学习的心理历程来看,都遵循先声后形、先简单后复杂、先散乱后精密、先感性后理性等学习规律。学习者掌握好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这些共性为汉语向日语学习的迁移提供客观基础。 3.2 创造会话环境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语法结构的行为。单纯的语法说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创设的环境也应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第二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日语学习中。通过创设日语会话环境,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实际生活中多与日本人接触,更高效地学会日语。 3.3 恰当地使用母语
母语是学习者掌握的第一门语言,需要恰当使用,使其发生正迁移效果,促进日语学习。不能为了避免负迁移,就硬性规定日语课堂不应该出现汉语,或者应尽量不使用汉语。最大限度地使用日语实现交流,并非意味着不管何种情况都要牵强地使用日语,这绝对是一种对日语学习的误解。因此,在考虑学习者的理解水平和语言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运用汉语辅助日语学习,实现语言的正迁移。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对学习日语具有方法论意义。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掌握语言规律,发扬正迁移,排除负迁移,推动中国学生高效率地学好日语。 参考文献
[1]杜凤兰,吴艳萍.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再认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132 [2]罗如新.论日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J].中国校外教育,2010(5):96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姜孟.语义迁移机制的心理认知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奥德林.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7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