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作者:刘琳 魏玮华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9期
摘要:随着近年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往来日益增多,这在一定层面上加大了对外语翻译人员的需求。本文就日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出现的日语语言思维的培养和异文化思维转换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需注重对学生翻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相长。 关键词:翻译;日语语言思维;异文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30-002 引言:
随着近年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往来日益增多,这在一定层面上加大了对外语翻译人员的需求。顺应这一潮流,在制定外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方面,各高校更加着眼于加深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当然日语专业也不例外。
大学日语专业的专项翻译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由于近年来大多学校招收的日语专业学生为零起点学生,在一二年级的专业课学习中,主要是进行初级和中级的授课与学习,翻译部分只是穿插在其中进行。“译”,作为“听、说、读、写、译”中的最后一项综合技能,其专项的汉日互译课程被安排在了中高级阶段的三四年级进行讲解与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发现了一些对日语专业翻译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一、日语语言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了两年的专业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中级的日语语言基础。虽然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词汇或语法错误,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经教师指导以及自主运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字典、语法讲解书籍后,学生大部分可自行修改译文错误。这属于翻译课程开始阶段的常见情况,但随着词汇和语法的继续学习,学生在逐渐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后,这一不足会被慢慢修正。本部分着重讨论的是另一方面,即语言思维在中日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其中主要的是对日语语言思维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曾对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在进行汉译日的翻译练习时,大部分三年级同学回答:“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语言为日语。”之所以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对日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其回答则与之不同,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语言为英语”。
这一情况反映出学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第一时间认为是将母语翻译成外语,但是在刚入学的时候,大部分日语专业学生为零起点学生,即日语基础为零。但在语言思维中,英语已经作为当时的第一外语存在贯穿于其小、初、高的学习过程中。在被要求将母语汉语翻译为外语的时候,头脑中未能准确反映出新学习的日语,而沿袭了以前惯性,下意识地翻译为英语。而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日语逐渐成为主修外语,在语言思维中渐渐取代了英语的第一外语地位,三年级学生的回答则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思维的转换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接受与练习。
同时,由于日语语言的结构独特性,对于我们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接受。对于日语初级学习者而言,在进行有动词出现的句子翻译时,经常性的将句子结构翻译为:主谓宾。而日语本身的句子结构则为:主宾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受到了自身母语的语言思维干扰而造成的翻译失误。
在对三年级进行“认为日译汉题目简单,还是汉译日题目简单”这一访答题询问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日译汉相对简单”,其原因大多解释为“只要明白了句子的日语意思,用汉语翻译出来感觉完全没负担。但相反,汉译日时,经常纠结该用哪个词汇,如果碰到某一词汇或语法不确定或不会,就会感觉整个句子都把握不了,写起来心里没底。”“汉译日时,译不出就不用说了,哪怕能译出来,感觉对翻译出的日语也没什么自信。”等。在进行翻译教学练习过程中,日译汉部分一般学生不会出现空题不答现象,与之相对,汉译日试题的空题现象较为明显。
这一情况也充分说明了日语语言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会短期内就能达到完美境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就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句式结构,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学生要按照日语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翻译时,一旦和自己的母语思维出现冲突,则下意识的认为自己翻译有问题,对译文的自信度相对较低。之所以认为日译汉简单,是因为答案为母语构成,译者本身对于母语的自信度较高。即便出现不会的词汇或语法,学生一般也不会空题,能够尽量译出较合逻辑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日语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母语意识,从而在翻译时,将两种语言思维灵活合理运用,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贯穿翻译教学的始终。 二、异文化思维转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意味着同时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我们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也必然不能忽视日本文化的影响。而在日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不同文化思维的相互转换的顺畅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翻译效果的好坏。
在翻译教学练习时,可以看到学生遇到需要使用授受动词、敬语、谚语等情况时,很容易出错。当然有部分是因为对相关语法不会而造成的无法翻译。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因为对于自己所翻译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把握不够而造成的。
以授受动词、敬语为例,一旦学生对于所译内容中的“我”所处集团的分析出现失误,那么必然会影响自己翻译的语法选择,极易出错。这一点比较直观的能显示出,学生对于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有所不足,对于日本文化中的的“ぅち·そこ意识”“たて意识”等把握不够。相反,如果在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了日本文化的相关因素,意识到此类翻译中需重视日本的相关文化信息,那么就会极大的避免翻译出现问题。
以谚语为例,中日两国谚语中都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由于比喻手法的使用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惯有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也必然要给中日比喻带来一定的差异。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在日本的谚语中,以海洋生物为喻体的情况非常多见。我国则相对多以陆地生物为喻体。在翻译练习中,曾设置过这样一个问题,“请翻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半左右的同学选择了直译,使用了“駱駝”“馬”。而在日语中,一般选择“腐つてそ鲷”这一说法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即其喻体选用了鲷鱼,取“真鲷即使腐烂了也是头等鱼”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教学的同时,需注重对学生中日不同文化思维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练习,使学生能够顺畅的转换中日不同的文化语言思维,自然地贴切的翻译出恰当内容。
日语翻译教学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上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在加深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意识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相长。本文对日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的日语语言思维的培养和异文化思维转换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除注重对词汇语法等指导以外,也要适时恰当的对学生在日语思维及日本文化知识方面加大培养力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