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差生”二字何时了?》,欢迎阅读!
“差生”二字何时了?
2014年1月2日,腾讯教育发表题目为《东莞一中学要求每班上报“最应被开除的学生”》的文章,再一次把“差生”一词推到了公众面前。具体内容如下“东莞大朗水霖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对此,大朗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对于学校这种睁着眼睛说的谎言,旁人看得一清二楚。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主要阵地的学校竟然明目张胆地做着这种无异于“置人于死地”的卑劣行为。不可否认,发生过类似行为的学校不只是一家或者两家——我想,这一定都是“分数”惹的祸!
作者:郭 红心
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9期
文/江苏省沛县河口中学 郭红心
我十分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看野生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看他们之间那种以生命为代价而演绎的奔跑。从一开始感受到的“残忍”到后来的“理解”,再到现在的“喜悦”,我同时感到自己终于完成了生命的蜕变。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们遵守的“丛林法则”是自然界生物之间追求平衡的一种原始本能,但它一定不适合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和交往。而今天,我们却赤裸裸地把它应用在了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教育上的“丛林法则”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一点一点地泯灭孩子们幼小心灵上的人性、善良和爱,会逐渐养育出一批批充满了掠夺性的“人类动物”!今天,我们中的不少人不正在做这件可怕的事情吗?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当时的一些学校成了青少年智力的屠宰场。每一个青少年恨不得从教室里即刻逃跑”。我们一直在说“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而时隔三百年,我们却还冠冕堂皇地做着摧残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和灵魂的足以称得上“残忍”的事情,这一定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从事教育的人对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应该不陌生。先生奖励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四块糖”,而是四种高贵的人格与品质——尊重、理解、爱和宽容!我们的教育是应该具有灵魂的,这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已实质性地演变为一种“训练”,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附庸和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想,陶行知先生所做的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本真教育吗?爱因斯坦所说的不正是我们寻寻觅觅的素质教育吗?
这里,请大家阅读一下这两份名单,也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考。第一份名单里有九个人,他们是付以渐、王式丹、毕沅、林稃堂、于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和刘春霖;第二份也有九个人,他们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和袁世凯。第一份名单里的九人都是清朝的状元,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九个人全部是清朝的落榜生。我想,我们已经没有一点必要再详细说下去了吧!是的,人生有差异。诸如家庭条件、个子的高与矮、身材的胖与瘦、相貌的俊与丑、智商的高与低等等。其中的很多因素来自于父母的遗传,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人生就不平等。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作出了充分的验证和说明。《中庸》里有这样一句回味无穷的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发展。爱迪生的“小凳子”不也被传为教育的佳话吗?新东方英语的掌舵人俞敏洪不也是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而成功的吗?著名作家韩寒的“七盏红灯笼”不也同样“照亮”了自己的前程吗?假如我们能多一把衡量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尺子,就一定能多出一批人才!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如今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于学校来说,还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呢?更可笑的事情在于我们有的教育者还一直摆出自欺欺人的姿态来对待所谓的“差生”,他们善于利用文字游戏掩饰自己内心的羞愧——有关部门不允许教师称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为“差生”,那我就用“学困生”、“待优生”、
“待及格生”或“后进生”来称呼他们!只要我们剥开这层人为的“遮羞布”,就不难发现,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侮辱和歧视,更是一种伤害和杀戮!曾经读过一则题目为《裂缝的水罐》的寓言故事。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有一条裂缝,而另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的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因此,挑水人每次回到主人家时,只有一罐半水。那个完好的水罐不仅为自己的成就,更为自己的完美感到骄傲。但那只可怜的有裂缝的水罐因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感到十分惭愧,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人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人问:“你为什么要感到惭愧?”水罐答到:“在过去的两年中,当在你走在回主人家的路上时,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每次到达目的地我都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你应得的回报。”挑水人听后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当他们上山时,那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小路旁边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挑水人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一边,并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就摘下这些美丽的花去装饰主人的桌子。如果没有你,主人不会有这么美丽的花朵来美化他的家。”是的,“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启亮说得好,“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没有权利和资格对任何一个孩子做出句号式的判断”,教师要“凭着良心爱学生,想一想:在他(她)这不可替代的几年中,我能给他(她)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形容教育——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有一句话说得十分精彩——如果把学生比作一棵鲜活的生命之树,那么,教师就应该成为呵护和珍爱生命之树的“太阳”,学校就应该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生命之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3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