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面红旗》,欢迎阅读!

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三面红旗出台
总路线的形成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相继出台。
总路线的形成是从批判反冒进开始的。1955年夏,中央高层领导人就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年10月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说:“要拿个好办法,可以使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随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又多又快又好”。
再后来,毛泽东采纳李富春的建议,在多、快、好的后面加了一个“省”字。
随着“多快好省”的提出,党内于1955年底开展了批判右倾思想的斗争,结果使1956年各项工作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冒进倾向。党内出现的这种急躁情绪,立即引起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警觉,他们试图加以纠正,这就是1956年开始的反冒进。
对于反冒进的意见,毛泽东当时虽未明确反对,但内心是不同意的。通过几次会议统一思想,毛泽东酝酿的“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也就呼之欲出了。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指出:“不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各项建设工作,而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社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月上旬,毛泽东在同历史学家周谷城谈起这篇社论时,周谷城说社论的中心就是八个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赞扬周谷城归纳得好。1958年3月,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再一次提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时发了不少感慨,并将“多快好省”连在一起,称为“总路线”。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刘少奇在会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的开始应该说,“大跃进”的发动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建国之初,毛泽东一直焦虑于中国“人口上、政治上是大国,经济上是小国”的现实,迅速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落后就会挨打的深刻危机感,是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良好初衷和直接动因。从国外来说,当时的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英赶美”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如火如荼,所以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在国际上也不是孤立的。
早在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就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这年冬至次年春开展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可以说是农业“大跃进”的前奏曲。
在水利建设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毛泽东亲自提出以跃进的速度提前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一声令下,各地雷厉风行,农产品的高指标也相继出台。高指标的布置,直接导致了浮夸风的泛滥,突出表现为全国各地都开始虚报粮食产量,竞放农产品产量“卫星”。水稻亩产130434斤,小麦亩产8585斤,虚报浮夸,简直登峰造极。
为了保证钢产量的实现,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全国普遍建起了炼钢铁的小高炉和土高炉,甚至连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碉堡炮楼也改成了炼钢炉。为了找矿,许多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带领群众上山,连在校学生和老人也背着镢头浩浩荡荡地去挖煤炼钢。没有矿石的地方,就砸烂家庭用的铁锅作原料。同农产品大放“高产卫星”一样,工业战绩也竞相大放“高产卫星”。 这场土法炼钢铁运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不少地方的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荒废,森林被砍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跃进”运动持续3年,到1960年底逐渐终止。人民公社的兴起随着“大跃进”运动的不断升温,毛泽东和党中央又萌发了建立人民公社的设想,把人民公社当作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1958年初,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实行小社并大社的主张,全国农村立即开始了筹建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率先以“公社”命名。7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了陈伯达《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文章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地方很快出现了小社并大社再转为大搞公社的热潮。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兴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58年8月4日,他走出北京,视察了“共产主义的试点县”——河北省徐水县,称赞人民公社成立后达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6日,又南下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毛泽东久久地凝视着“人民公社”的牌子,连连点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又去了山东,当山东省委领导汇报有人大办农场时,毛泽东制止说:“还是人民公社好。”之后,全国农村纷纷仿效,大办人民公社。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乡一级政权替代
旧年旧词
林野王专栏
例句:人民公社就是好,三面红旗永不倒!
——宣传标语
中国人酷爱“三”这个数字,《三国演义》里既有桃园三结义,也有三顾茅庐。20世纪,和“三”有关的俗语也有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指的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治民生的指导方针。民谣:“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好,三面红旗飘呵飘。”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作为全国工农业生产的总路线;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陈伯达的文章《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第一次提出“人民公社”的概念,一个月后,毛泽东在视察河南、山东时,发表“人民公社好”的最高指示。
至此,三面红旗正式竖立,在中华大地上飘扬,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南针。当时有顺口溜:“四大元帅升堂,三面红旗万岁”,这里的“四大元帅”,指的是钢铁、煤炭、粮食、棉花四类中国急需发展的工农业。当时还有一个名词叫“三六九干部”,指的是嘴上高调念叨“三面红旗”,胸中怀有“六亿人民”,工作成绩是“九个指头”的干部——最后的“九个指头”,典出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名言:成绩是九个指头,错误是一个指头。
三面红旗盛行期间,一个指头的错误,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民众饿死荒野,以此换算,九个指头的成绩挽救了数亿人民的生命,也算是物超所值。童言无忌,当时有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这里的“三大万岁”,指的是社会普遍流行的口号“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人民公社只一岁”指的则是人民公社仅仅实行一年,百姓便忍饥挨饿。
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以三面红旗为主题的童谣、儿童游戏在传布,其基本结构采用跳跃式思维,将不沾不靠的语句联在一起,形成节奏轻快的语句,略举几例:
骑红马,过难关,三面红旗,解放台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f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