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立体化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欢迎阅读!
基于立体化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技术的演进和学科的交叉融合,跨学科的立体化科研团队成为团队的主流形式,团队在知识、人才、项目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异构性,如何在立体化科研团队中开展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新挑战。为此,本文从团队的组织模式、团队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三个方面探讨了基于立体化科研团队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知识与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模式团队组织模式
Keywordknowledgeandcurriculumytem;potgraduatetrainingmode;teamorganizationmodel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日益提高,人类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日益复杂。因此,跨学科研究逐步成为解决人类重大科学和问题的更有效方法和途径。跨学科的立体化科研团队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载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团队组织模式下,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组织模式、管理机制等科研基本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得团队中研究生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单一的基于学术和学科的培养模式与学科交叉、产业渗透,以及创新型人才需求难以匹配,导致科研能力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之间的不協调性日益突出,难以有效地保证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目前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开展都是基于社会化大合作,通过高校、研究所、学会、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实施。科研项目必须具有跨学科计划、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实验室、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协会、跨单位的科研组织形式及组织形态。由此而来的是传统研究生教育的组织模式缺少独立性和灵活性、组织结构松散,难于整体管理等问题。[1-2]
当今社会对具备较宽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会日益增加,但是传统的研究生培养都是以学科为基本粒度,并据此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基于跨学科的培养较少,学生的能力和知识面较单一。然而随着工程与技术领域相关学科等不断交叉与融合,跨学科的立体化科研团队成为团队组织形式的主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3]因此,从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整合团队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研发优势,制定和完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培养出满足社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为此,本文从团队的组织模式、团队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三个方面探讨基于立体化科研团队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力求打破传统,为新知识、新科研体系下研究生培养一条新思路,为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团队的组织模式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团队的组织体系(网络)可以被看成一个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从而总结出基于团队的组织体系的特性。
首先,基于团队的组织体系要素包括:由从事科研的教师以及研究生组成的研究人员群体,科研资源包括跨科研,科研成果,管理人员等。如果说基于团队的科研组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这些要素就是网络上围绕在科研组织体系周围的各个结点。
其次,团队的组织体系是动态的,要根据组织的目标选取适合组织的结构,并根据组织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组织的结构。例如,研究生导师负责所带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和学生可以合作完成某些科研任务,他们就可以构成简单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然后,一些简单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d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