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

2023-02-23 03:4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种子
《种子课》读后感

翻开俞正强先生的著作一一《种子课》,首先就被开篇的那段话语吸引住 了:教数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1)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2)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看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平常工作中时常困扰自己的问题,虽说教数学 是“半路出家”,到如今也有六七年光景了,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总不能做 到尽人意,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准备,课堂上总不能保证全班所有的孩子聚焦 你的课堂,总有一些游离在课堂之外,可是只要你在课余的时间播放动画视频 时,所有的学生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没有一个吵闹的,玩耍的,那 种专注让我十分的羡慕嫉妒恨,要是我的课堂教学能够上成动画片一样就好 了,我就不愁学生学不会,听不懂了。局部学生课堂上走神不专注,其实说白 了就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没有像玩游戏那样让他入迷。第二个问题,也 是时常让我不知所措的,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一节都不少,甚至还额外的多 花一些时间来强化稳固,等到练习或考试时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根底没有 掌握好,学生之间的成绩和能力差异大,不能灵活的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摆在眼前,通过学生呈现的问题也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到底存在着那些 问题?有很多时候还是不得要领,犹如在迷雾中摸索前进。

强烈的好奇心,急迫的想知道这为特级教师思与行,能够给予我怎样的启迪,能否 为我答疑解惑?俞老师没有把课按照常规来划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形象的分 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商也假设子,其置也假设弃”来描述对 “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假设干节“课”, 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前也假设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假设弃”,让 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老师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 些需要“萌也假设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 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 达成简约。比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 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 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 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 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 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 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 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 足的养料及适宜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 非一


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 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儿仗,关键的几 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 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虽然《种子课》这本书还只读了一局部,但是还是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 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愿意认真仔细地读,慢慢地品一一《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 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 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c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