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随笔(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随笔,大小,数学,比较](/static/wddqxz/img/rand/big_31.jpg)
教学文档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比拟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比拟数的大小)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册(数的比拟)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拟两种物品的多少,能用20以内的数序比拟20以内数的大小,并已掌握了100以内的数序〔当然中重度除外〕,比拟100以内数的大小是在此根底上教学的。此刻,我反思的是这其中的第—个环节,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以前学习“多和少〞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比拟。现在要比拟两个数的大小,而且要用“;〞、“<〞来表示,是一种感知上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想要过渡得好的关键还是旧知识的迁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衔接起来。
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我在导入过程中,用了很多实物来演示,让学生说说哪些多哪些少,凭直观观察,就一些中重度的学生也能看出,哪些多哪些少。有了这样的过渡,学生的已有知识又唤回来了,但目的是不仅仅停留在原有认知上,而要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例1是通过比拟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引出两种数量相等。出例如图时,学生都在数是几个,结果我没问多少个,我问:“发觉它们有什么关系?〞轻度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一样多,都是四个。中重度的学生也紧跟的说出是一样。这对于他们来讲是比拟简单掌握的环节。所以我也没有浪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只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表示两个数相等用等号“=〞,如4等于4,写作4=4,读作4等于4。之后,也举了很多例子,再说明几遍。
等到学生根本掌握之后,我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教学例2,认识“;〞、“<〞。过渡时,我设置疑问,问:“两数相等用等于号,不一样了,用什么符号表示呢?〞紧接着,我出例如2图,小鸡和小鸭、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忙着数数,我让他们先不用急着数,用眼睛看看,哪些多,哪些少,这样学生很快就答复是小鸡、圆形多〔转载自第—X,请保存此标记。〕,小鸭、三角形少。为到达教学目标,我进一步讲解:“这就说明他们之间有多有少,不是相等的。
.
教学文档
那么相等用等于号,不相等用什么呢?不等号有两种-----大于号和小于号。〞接着我让学生数数,数后我板书。在我板书后,学生这下都蒙了,不认识这两个符号,不懂得应该怎么样读。借例题我进行一番讲解:小鸡5只,小鸭3只,5只比3只多,所以5比3大,写作5 ;3。三角形5个,圆形6个,5个比6个少,所以5比6小,写作5<6。讲解完后又带着学生读了几遍。为了让学生记住两个不等号的读法,我又向学生说明:主要看左边,把大于号小于号看成口,左边张大嘴就是大于号,闭着嘴就是小于号。读式子的时候,我指着左边,让学生反复的练习,最后根本能分清楚大于号和小于号了。在分清楚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游戏,我教他们用手势语来推断大于号和小于号。〔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然后出示1到9九张卡片,发给九位学生,告诉同学,这九位是数字王国成员中不可少的,他们现在要进行比赛,比比谁的年龄大。你们用手势语来表示,老师分别请两位学生上来,下面的同学纷纷举起手势,刚刚开始可以说是手无足措,都乱了,后来才渐渐适应了。这节课就在游戏中结束了。
目的是根本到达了,轻度学生根本掌握,中度学生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缺乏的地方,比方,游戏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无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舞做得太少,虽然了解有些学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无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I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