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2023-04-22 14: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欢迎阅读!
就业指导,高职,毕业生,体系,研究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员、专业、全程、平台、制度五大工程着手,构建一套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业体系,实现旅游学生、院校产业的和谐互动。



[关键词]高职 旅游专业 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问题 构建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其中,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25000,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激化了就业竞争。虽然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旅游行业劳动密集、用工量大,在旅游行业长期存在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旅游产业用工荒的矛盾,旅游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同时,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率”“一次就业流失率高”“旅游毕业生不符合旅游行业单位用工要求等种种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供需错位问题。要解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创新一套适应市场需求、迎合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根据PBL即问题式学习理论(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学习研究现有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问题是PBL模式的起点和核心,所以,找到现有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基础。



一、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执行主体狭小、不清、缺乏专业性,严重阻碍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对于该执行主体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就业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从事就业指导的旅游专业教师和就业课程教师、与学校就业有着紧密联系的企业和社会及家长。现有高职旅游专业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人员仅局限在就业职能部门的教职工这个层面,没有拓展到第二、第三层面。



第一层面,属于教辅岗位层面,仅仅包括学校、学院直接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教职工以及二级学院的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于高职院校有限的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繁忙,不具备专职性,不具备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体系观念、工作能力和精力,容易把就业工作锁定在提高就业协议书签约的突击战上。



第二层面,属于教师岗位层面,现有的高职旅游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




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氛围中,很少开展融会贯通的职业启蒙、就业引导教育,这跟教师缺乏就业指导意识、缺乏岗位实践经历、不熟悉职业发展、不了解人才市场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虽然已开设类似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学生人数庞大、师资力量薄弱,轻易地让辅导员或者就业职能部门的职工担任教师,这些工作人员虽有一线工作经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精力,缺乏专业的培训,上课有赶鸭子上架之嫌,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走过场的现象。



第三层面,属于校外互动层面,包括旅游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学生家长,现有高职旅游院校很少有把这个层面的人纳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执行主体层面。但是实践发现,旅游企业是实现就业的最终输入口,旅游行业相关部门和社会单位是疏通就业渠道的连接器,学生家长则是最大程度利用好每个毕业生个体的就业资源的指导员,他们对于促进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缺乏调研,脱离实际需求,导致就业指导与服务流于形式。局限在大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的应聘求职技能讲座、大三毕业阶段的签订就业协议书指导这三项内容,属于获取就业机会后的就业指导。根调查,学生最需要的首先是如何获得就业机会的指导与帮助,这要求建立旅游行业就业信息平台,引进旅游行业单位组织开展旅游人才招聘会。学生还关注就业政策法规对就业的导向性指导、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指导。



3.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进程和层次缺乏战略性,导致就业指导与服务停留在上。就业指导停留于灌输应聘技巧、指导离校就业、催促尽快就业的点状层面,甚至有的只是在毕业前才开展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学生长期的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能力锻炼、职业心理调适、就业竞争力提高等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面状层面。



4.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载体缺乏创新,缺少与学习校园活动、实践、实习融会贯通,导致各项工作的目标意义不一致,不能达成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目标的合力。现有载体往往局限在公共基础课程、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院校二级的就业职能部门四方面,忽视了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实践及毕业实习这些重要载体,导致教学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实际人才需求脱节,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养成脱节,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运用脱,实习与提高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脱节,没有从实质上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5.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制度缺失,产生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理论是说,只要水桶有一块板是短板,那么水是不可能满的。这同样适用于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制度这块板是短的,整个体系这个木桶的水是不可能满,效果没有保障。现有的就业体系缺乏有效的考核奖励制度,调动不起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有进度、有目标、有层次的进程规范,导致就业工作可有可无、星星点点;学校、学生、企业、政府这些载体间缺乏互动机制,导致实现就业工作的推力不强。








二、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重新构建

我们要在找到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员工程、专业工程、全程工程、平台工程制度工程五个方面着手,重新构建一套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1.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工程全员工程就是解决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由什么人来抓的问题。这个问题包含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内容:狭义的全员工程指的是校内全体教职工全员动员,也就是执行主体是些什么岗位的教职工,要建立什么样的工作组织队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就业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单枪匹马干就业的现状,把专业教师纳入教学环节的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专职化,把搞校园文化活动的团学党建工作者的工作中心转到职业、就业这条战线上来。广义的全员工程指的是除了校内教职工全员动员外,还要把校外的学生家长、旅游企业动员到队伍中来。在市场经济社会,就业竞争力来自自身能力素质和社会家庭资源,把校外的学生家长引入就业体系中来,对于督促学生就业、引导学生就业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在毕业实习期间,要致信家长,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实习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员家长调动社会资源,引导、指导、协助学生实现就业。从而形成有机结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工程的三个层面:也就是院、系、班三级就业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从事就业指导的旅游专业教师和就业课程教师,与学校就业有着紧密联系的企业、社会和家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yR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