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语动词「当たる」多义性的认识》,欢迎阅读!

日语动词「当たる」多义性的认识
作者:白蒙蒙
概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完形理论以及图-地反转、换喻等认知模式分析了日语动词「当たる」语义多样性的产生机制,加深了对日语动词「当たる」的理解,希望可以对日语学习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日语动词「当たる」的多项语义展开分析,加深对日语动词的多义性的理解。
一、「当たる」的基本语义
「当たる」派生于「あつ」,继承了「あつ」表示向上或者向远方移动的原始含义,表示物体完成移动后的到达与介入。根据表达意义的不同,本动词「当たる」也可以写作「中たる」来对语义进行细化。
二、对「当たる」的多项语义的认知
语义构造:移动物,接触物,目标点(到达点)
(一)以人物为主语的场合,「当たる」可以表达担当,询问,拿人撒气等义项。
〇この患者の診察に当たった医者さんはどなたですか。/给这位患者诊断的医生是哪位医生?
〇警察は犯人の経歴について市役所の担当者に当たった。/警察就犯人的经历询问了市政府的相关人员。
〇仕事がうまく行かないといって、彼は嫁につらく当たる。/他说工作不顺利,就拿媳妇撒气。
(二)以移动物为主语,此时移动物到达目标点对目标点产生影响。 〇流れ弾が逃げている泥棒にちょうど当たった。/流弹就偏巧打中了正在逃跑的盗贼。
〇髪の毛が目に当たって何にも見えなくなった。因为头发挡住了眼睛,所以什么都看不见了。
〇この部屋には西日が当たってとても蒸し暑い。夕阳正照射在这间屋子上,显得非常闷热。
(三)以到达点为主语。
〇社内一丸となって今度の難局に当たってもらいたい。/希望公司团结一致迎战这次困难。
〇奈津子さんは雨に当たって風邪を引いた。/奈津子在被大雨淋了以后,就得了感冒。
〇お客さんはレストランで料理に当たって入院した。客人在饭店吃饭,食物中毒进了医院。
三 、分析「当たる」的多义性形成机制 (一)换喻
换喻是根据两个事物在外部世界的邻接性,以及两个事物在思维、概念上的关联性,采用一个事物、概念的表述形式来表述另一个事物、概念的比喻。喻体和本体的关系为邻接关系。
〇仕事がうまく行かないといって、彼は嫁につらく当たる。/他说工作不顺利,就拿媳妇撒气。
在这里用发泄暴戾之气的人物代替暴戾之气作主语,不影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我们依然能够理解「嫁」承受的是「彼」发出的暴戾之气,这里运用的是换喻的认知模式,于是我们把这句话翻译为“拿媳妇撒气”。这里发泄暴戾之气的人物与暴戾之气是整体与部分的邻接关系,以整体代替部分做主语。
(二)图-地反转
人们在观察外部世界时会感知到对象的轮廓。这种知觉上注意的焦点称为图形,与图形相对的、知觉不明显的对象称为背景。这种知觉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图形与背景的分化。图形与背景因认知主体的选择不同会发生对调,称为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即图-地反转。
「当たる」在用于以到达点为主语的场合时,到达点被凸显上升为主体,移动物则退居于次要地位。移动物和到达点之间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反转。句子的表达重点在人所受到的影响。「当たる」的这一表达形式与汉语中“老爷爷在门外晒太阳”使用的机理基本一致。
〇洋子は大雨に当たる。/洋子淋着大雨 〇草花は日差しに当たる。/花草晒着太阳 〇子供はこたつに当たる。/孩子烤着炉火 (三)完形理论
完形理论也称为“格式塔”理论。人具有将视野中的对象感知为一个完整物体的心理作用,例如,一个有小缺口的圆圈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圆圈的辨知。通过这种心理作用形成的完整构造体被称为格式塔。
〇水に当たる
我们在看到这个表达的时候,从字面上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具备这样的心理建设,使他们在看到这种表达的时候,可以完整地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义。不是单纯地移动到达「水」这一目标点,而是“水中毒”的意思。这种心理建设也与换喻这种认知模式相关,用「水」这一整体来代替水中的有毒物质这一部分。这种认知模式也只有在和「当たる」搭配使用的时候成立。
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完形理论以及图-地反转、换喻等认知模式分析了日语动词「当たる」语义多样性的产生机制,加深了对日语动词「当たる」的理解,希望可以对日语学习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永刚.日语动词探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永刚.日语动词派生释义使用[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3 [3]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8 [4]郭永刚.日语动词认知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j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