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欢迎阅读!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进行了阐述,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存在着两种观点,即 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研究之后, 并提出了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 )
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从货
“货币政策有效 ”和 “货币政策无效 ”。在对货币政 本文结合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
币政策理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框架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货币政策,实体经济,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框架调整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货币政策 并非是古已有之的东西。 其在理论上的真正起点,
利息与货币通论》 (以下称《通论》 )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 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 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 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
应该是凯恩斯在 1933 年所发表的 《就业、
因此,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 (包
以减小经济的波动。 其政策操作的基本
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 则用相对从紧
思路是, 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
的政策来应对。在《通论》一书出版后,凯恩斯的有关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宏 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 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 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 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到今 都会
”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
高峰。 而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天,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其未来可能的走势, 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我们也饶有兴味地发现,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和实证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 进行一个探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世界范围内有关的理论
而在国内, 类似的论争也不在
但至今也末得出明确的结论。
少数。 显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有效性如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 研究内容浩繁, 难以尽数,我们在这里, 只是试图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概括,来对相关问题
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理论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我们看来,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个层次, 货币对于实
体经济有没有影响 ?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中的宏 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 二个层次,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真实经济变量的
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 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如何选择和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二、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
(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
(如名义产出、
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部分内容与宏观经济理论有密切联系。第
?主要是对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研究,货币政策操作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
第三个层次,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 ?这是货币政策实践必须回答的问
题,其中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等等一系列问题。
从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奥地利学派到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包括实际 经济周期理论) 以及新凯恩斯学派等各派经济学家, 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
对此问题曾有过不同的解释。
基本结论
理
大致可以分为 “货币政策有效 ”和 “货币政策无效 ”两种对立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
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
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 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而在实践中,上个世纪
主张 “按规则行事 ”,并 30 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
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个世纪 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无法解释 步占据上风。
70 年代,由于凯恩斯
“滞胀 ”现象, “按规则行事 ”的观点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中逐
从本质上说,在这个层面上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涉及的是基本经济理念之争, 如果市场是无效的, 那么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将产生实质的影响, 生积极作用, 反倒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即:市场
是否是有效的 ?市场是否有充分的弹性吸收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并迅速恢复到均衡状态。
并有助于经济失衡的修复;
在过去的半个多
应对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 有能力修复各种冲击, 那么过于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但不会对经济产
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来看,
世纪中, 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弹性在不断增强,
风险的修正能力也大幅提高,有效市场的支持者逐渐占据了上风。
基本经济理念的转变, 使人们对货币政策基本职能和边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为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政策的职能重心的转变, 运行以及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转变为长期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
经历了一段时
其具体体现 从多目标逐渐
间的积极货币政策操作后, 保守的 “中性货币政策 ”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
二是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
从熨平经济短期波动, 转向在长期内为市场
学术界大致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传统的理论 (所谓的货币观
点)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政策工具操作,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主要是货币)影 响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使利率和汇率发生变动,
本),从而影响产出,另一种观点(所谓的信贷观点)强调金融市场上信息是不完全的,银 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 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可完全替代, 新企业以及消费者等) 很难从公开的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 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给,银行贷款利率不表示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 从理论上看, 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并不矛盾, 传导途径。
改变各种投资、 消费及净出口的相对价格 (成
某些特殊的贷款人 (特别是小企业、
所以银行信贷对他们具有特殊的
信贷市场上存在均衡的信贷配
银行信贷
它与市场利率之间存在一个利差,
对产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工具还可以通过改变银行信贷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而是互为补充的,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货币政策
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简要概述, 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是传统理论观点还是信贷观点, 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是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 。因此,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是否顺畅,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及时和准确的反应。 按照通常的逻辑, 金融体系发展越是完善, 就能更迅速和准确地对货币政策作出反应, 的反应速度, 但也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外部环境 渐疏远,更是让货币政策的传导落入了失灵的境地。
因此,
货币政策也就会更有效。 不过,从现实的观察看, 金融市场的发展固然会提高其对各种政策
(比如, 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货币
的内生性),这会极大地影响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日
当然, 在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有效的各种条件中, 除了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 还
需要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