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儿童古诗文教学的认识》,欢迎阅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儿童古诗文教学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古诗掌握量寥寥,主要是课本中要求的几首;内容较单一,五绝为主;学生对古诗缺乏兴趣。学习古诗文,对陶冶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形成其健康的心理,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一、学习古诗文 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就出现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描绘了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魏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产生了五言诗、七言诗体;南朝的诗歌辞藻华丽,喜用典故,遣词造句,以精见长;清代诗歌融情于景,清新蕴藉。所以,儿童学习古诗文,可以借此很好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对古诗文这种民族文化经典,我们应生出一种敬重、一种亲近、一种珍爱、一种惊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小学古诗文的教育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一种文化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深厚根基,才能吸收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时只有先学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在保持民族本色的基础上“洋为中用”,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1世纪全球化趋势势不可当,各国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国外的文化虽然能为我国发展带来新鲜血液,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如果我们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可能成为文化上的流浪民族。学习千古流传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是每个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我们必须在学习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把本民族原有的文化精髓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使二者交相辉映、蓬勃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