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欢迎阅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重物和轻物拴在一起下落,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那么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的得慢。伽利略却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证明,重物和轻物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与重量无关;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权推行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哥白尼却通过望眼镜实践观察,证明“地心说”的错误性,创立了“日心说”;中国人以前一直认为“天圆地方”,麦哲伦却通过自己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也是圆的,从起点绕行一周最终还是可以回到原点。
我国自1840年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着来自帝国主义殖民国家的侵略,中国各个阶级为探寻救国道路进行了实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最终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孙中山通过创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而革命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领导无产阶级通过成立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外史实无不在深刻的证明着同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的正确与否,任何其他都无法替代社会实践。从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撰写《共产主义宣言》开始,以及在他后来一系列的著作中都反复强调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毛主席则在其著作《实践论》中更加强调实践只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法替代。毛主席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论证了这个理论: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正是二者之间的联系,才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十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最后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 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某寺庙重修,众僧人划船打捞被洪水冲走的庙门石兽。在庙前的河里找了半天没找到,于是又顺流而下寻出十余里,仍未果。当地一位颇受尊敬的“老学究”恰好经过,他见众僧忙活半天徒劳无获,笑道:石兽掉在河中一定会陷于泥沙之中,而且越陷越深,不可能顺流而下。众僧听后颇为折服,准备下河挖泥。一老河工闻之却不以为然,他建议众僧应该顺流而上再找找,众人皆笑。老河工解释说:流水冲击石兽,会慢慢地在石兽迎水的一面形成沙坑,并逐渐使石兽“倒掷其中”,如此日复一日的反复,必定引导石兽“逆水而上”!众人听了老河工的话,将信将疑,但最后还是按照老河工的方法顺流向上寻找,果不然,僧侣们在河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僧人先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去找石像,未果;然后老学究也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未果;最后还是老河工根据经验建议去上游寻找,结果真的找到了石兽,最后实践证明老河工的说法是正确的。
读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自己也受益颇深,觉得应该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枉自肯定和否定一切,一切经过实践证明后方可得出结论。进入大学,以前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大学了,我需要去探索新的学习生活方法,以求在大学里能够在学习上学的顺利,生活上过的开心。也许会有无数种方法给我选择,学姐学长也会给我推荐一些好的方法,但最终什么样的才是最合适的我的还需要经过大
学生活的不断实践去证明。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的大学学习方法以及生活方式。
同时我也明白真理也是不断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不断完善的,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是正确的一样,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至少哥白尼有勇气去推翻前人的理论,就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一样,敢于在批判当时的愚昧无知的理论。真理是需要我们不断去用社会实践去检验的,需要时间去完善的。
最后,我觉得这篇文章所带给我们的有很多:
一:在愚昧错误的理论占据在思想界占据着统治地位,当权力的拥有者去拥护和奉行这种理论时,我们要有勇气去怀疑甚至推翻这种理论。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任何其他修正主义的学说都是试图颠覆这个理论,我们应该坚持与之作斗争。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