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

2022-09-04 06:42: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诗》,欢迎阅读!
苏轼
村其一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其二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三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上次提到苏东坡是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的,不免发些牢骚。这三首诗本来是苏东坡抄录自己的旧作赠送给老友沈括的,沈大科学家写写《梦溪笔谈》搞搞科研可以,做人可不怎么样:该老兄经过三#教育和保持先##教育学习后,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得到了提高和加强,他马上看出了三首诗背后意味深长的东西,回去就把这三首诗呈给神宗皇帝了。 王安石当政时大人雅量,多少能容忍苏东坡之流的讥讽和不满,王安石下台后推行新政的人就开始收拾苏东坡了。除了沈括呈献的三首诗外,政敌们收集起来的苏的讥刺时政的诗文还有不少,不过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三首。

苏东坡是如何讥讽王安石的新法的呢?简单解析一下这三首绝句: 其一:

诗中描述农业萧条,时局动荡,鸡犬不宁,村里无牛耕作,否则,又何劳布谷鸟催人耕作呢? 其二:

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要亲自劳作,砍竹笋挖蕨根充饥,近来几个月吃不到盐,吃笋和蕨根都无味,这可不是当年孔老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情况啊!——当时的盐法峻急,很多偏僻地方几个月吃不到盐。 其三:

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纷纷进城求贷款,一年里倒有大半年呆在城里,到头来一无所获,只是小孩子们在城里久了学会了城里的普通话。——新法中的青苗法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贷款,借贷期限半年,出息二分。这首诗意在讽刺农民贷款不好贷。

哼哼、苏东坡讥讽朝廷抵制新法之心昭然若揭啊! 来啊!给我拿下!关到御史台监狱去!



汉代的御史台柏树丛中常有乌鸦栖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御史台称作乌台,由此,苏东坡由诗获罪,被羁乌台,乌台诗案得名。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入梦的引子是饮酒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


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lV.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