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婚和非婚现象看日本人的结婚现状

2023-09-16 17:3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晚婚和非婚现象看日本人的结婚现状》,欢迎阅读!
晚婚,现状,现象,本人,结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晚婚和非婚现象看日本人的结婚现状

作者:韩宁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0

【摘 要】当今日本社会各界对结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因为有人提出晚婚和非婚等一系列与结婚相关的问题是引起日本少子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晚婚和非婚现象是什么,如今进行到什么程度,它们与少子化又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文章将带着这些问题,以晚婚和非婚现象为中心,对现代日本的结婚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晚婚;非婚;结婚现状;少子化 一、近代以来日本结婚状况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结婚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结婚不单只是恋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婚姻法进行了修订。例如,在1871年提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由婚配,同时1873年颁布法令允许由妻子一方提出离婚请求。另一方面,明治民法规定婚姻的成立以户口登记为准,而未进行户口登记的婚姻被视为姘居,这削弱了法律对于妻子及非婚生子女基本权益的保护。另外,此时的婚姻更重视的是两个家族的关系,规定女子嫁人后必须随夫姓(男子入赘的话改为妻子家族的姓氏),即夫妇同姓。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新的宪法对民法进行了修改,制定了自由婚姻制和一夫一妻制。但是,考虑到女性怀孕的问题,规定女性不得在离婚6个月内再婚。这些法律条款改变了战前以家族为核心的嫁入式婚姻观,这成为后来传统婚姻观念变化的基础。战后不久,以相亲或熟人介绍为基础的包办婚姻成为婚姻形成的基本形态。由于不能自由地选择结婚对象,达到适婚年龄还未婚的人只是少数。这一时期多数女性会选择在合适的年龄结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经济高度成长期末期。

伴随经济的高度成长,女性的学历不断提高,此时便产生了高学历化现象。所谓的学历化指的是子女的学历高出父母的学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男女雇佣机会平等法的施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同时女性慢慢地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伴随着女性高学历化,以及参与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无论结婚与否选择终生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交际圈也在不断扩大,结婚不再是家族主义的一种形式,而逐渐转变为以个人意愿为中心的自由恋爱式结婚模式。也就是说,女性可以自由的选择结婚对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对结婚的态度的多样化,同时出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在不断提高,未婚率也在不断提升。这一时期,不再急于结婚或者终生不婚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的晚婚和非婚现象变得非常普遍。 二、日本的晚婚化非婚化现象

在日本晚婚指的是在达到适婚年龄后没有选择结婚或者无法结婚,而社会整体结婚年龄的不断上升被称之为晚婚化非婚顾名思义即为不结婚,非婚化指的不结婚的人不断增加这一现象。

根据法律规定,在日本男子满18周岁,女子满16周岁即可结婚。(民法第731条)。但是,真正的结婚年龄与法律的规定有一定差距。在日本初婚年龄(即第一次结婚的年龄)的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从未婚率来看,国势调查的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均从1970年开始不断上升。2010年时,25岁到29岁的男性的未婚率为78.2%,女性60.3%。特别是女性的未婚率相对1970年时上升了40%。同时3034岁及3539岁男女的未婚率也以高水平在不断增长。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推迟结婚。另外,随着未婚率的不断上升,近年来终生未婚率(50岁之后仍未结婚的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1970时,男性的终生未婚率仅为1.5%,女性的为3.34%。相对的到了2010年男性的上升到20.14%,女性的为10.61%。由此可以推测日本 全民皆婚的结婚状况在不断瓦解。 三、少子化和結婚的关系

近年,少子化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加剧,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所谓的少子化的是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一种社会现象。日本的出生率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到了80年代持续恶化,1990年发生了“1.57恐慌(人口统计调查开始以来,史上最低出生率),到了2003年甚至引起了“1.29恐慌。特别是1900年报道的“1.57恐慌对于日本国民很和政府来说,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打击。自此,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方针政策。1995年的天使计划2000年的推进少子化对策的基本方针(又名新天使计划);2003年制定的少子化社会基本法,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大纲等。另外,各个都道府县也提出了许多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减缓少子化进一步恶化的步伐,这种情况下造成少子化问题的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指出,产生少子化现象的原因是生育年龄的推迟(晚生化)导致了20几岁的女性生育率的下降,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同时有人提出,在日本晚生化主要是由于结婚的推迟,即晚婚化和非婚化现象。在日本大部分夫妇会选择先结婚后生孩子。厚生省的人口动态统计调查显示,2012年新出生人口数为1037321人,其中97.8%为婚生子女(合法夫妻所生子女),仅有2.2%的新生儿为非婚生子女。因此,可以说晚婚化和非婚化引起了女子生育年龄的增大,及出生率的下降,成为少子化的最大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在探究少子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应当与结婚问题相结合来考虑。是什么影响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引起晚婚化和非婚化。解决这一问题将成为提出少子化对策不可欠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熊村あゆみ.关于少子化时代结婚观的研究[J].教育学科研究年報,200531. [2] 野々山久也.家族社会学论点手册[M].世界思想社, 2009.

[3] 王晓冬.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5. 作者简介:韩宁(1989.06- ),女,辽宁凌源人,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cD4.html

相关推荐